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天然气地质 2-4油气成因模式

石油天然气地质 2-4油气成因模式

随深度和温度的加大,在热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干酪根演化 达到了成熟,大量化学键开始断裂,形成大量烃类分子。
沉积有机质演化达到了成熟,开始大量生成液态石 油时的埋藏深度和地温被称为门限深度和门限温度。

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 ——主要生油时期:“生油窗”
(二)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青+液态沥青→气体+固态沥青。
野外观察
如在四川盆地威远隆起震旦系白云岩中见
到石油热演化的最终产物甲烷和固态沥青,后者
呈不规则浸染状或粒状分布于白云岩的裂缝或洞
穴中,成熟度高,通常为碳沥青和焦沥青。
深井钻探
国外近代大批超深井钻探结果显示,深层多
产天然气,罕见液态石油。
以上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整个过程大 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 般模式。
第四节
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二、低熟油与煤成油形成理论
1
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是在还原-强还原环境下进行
的。初期受细菌生物化学作用控制,中、后期受温
度控制。
随埋深增大,温度增高,有机质逐步地连续地向
油气转化(为一连续过程)。不同深度范围促使其
转化的地质和理化条件不同,产物有明显不同,反
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 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 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凝析气和湿气的大量生成,主要是与高温下石油裂解有 关;石油焦化及干酪根残渣热解生成的气体量有限。
石油裂解与石油焦 化的模拟试验
(据A.K.Burnham等,1986) (a)油、气正常生成率与温 度的关系; (b)油、气累计生成率与温 度的关系
2.温度:180℃ ~250℃
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后期
碳化作用瘦煤-贫煤阶段
有机质高成熟时期 4.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5.演化过程及其产物
残余干酪根继续断开杂原子官能团和侧链,生成少量 水、二氧化碳、氮和低分子量烃类。同时由于地温超过了 液态烃存在的临界温度,已不再有液态烃生成,前期已生 成的液态烃类开始裂解,主要反应是大量C-C键断裂,包 括环烷的开环和破裂, C数烃→低C数烃,液→气。干酪根 残渣结构更紧密,暗褐色。
78 6 5
6.烃类组成的特征
A B
正烃 烷 烃 环 烷 烃 芳
2 3
15 25 35 0 2 4 6 13 20 30 33
C 产生的烃类:正烷烃碳数及分子量递减,中
4
1
埋深
、低分子量的分子是正构烷烃中的主要组分,奇 D 数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及芳香烃碳原子数也递减
CO 、H O、CH 、N 等 ,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 碳质残渣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烃类的形成与生油岩埋藏深度的关系的一般图解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2 3
78 6 5
A B C
4
1
埋深
D
CO2、H2O、CH4、N2等 碳质残渣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6.烃类组成的特征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液态烃急剧减少,C25以上高 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只 有少量低碳原子数的环烷烃和
A芳香烃可稳定存在;低分子正 B
78 6 5 2 3
烷烃剧增,主要产物是甲烷及
其气态同系物。
C
4
1
埋深
D
CO2、H2O、CH4、N2等 碳质残渣
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
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30
有机质演化及烃类形成阶段划分表
深度,km 温度, ℃ ﹤ 1.5 成岩 阶段 成岩 作用 阶段 煤阶 泥炭 0.5 褐煤 1.5-4.0 60-180 后 生 作 用 阶 段 长焰煤 黄 气煤 ∣ 肥煤 焦煤 瘦煤 1.0 暗 褐 色 暗褐 色 ∣ 深暗 褐色 Ro % 饱粉 碳化 程度 黄 色 干酪根 颜色 K.Peters 黄浅黄褐色 张厚福 1981 生物化 学生气 阶段 普西 1973 蒂索 威尔特 1984 成 岩 作 用 阶 段 傅家谟 1975 油 气 形 成 期 黄第藩 等, 1991 潘钟祥, 1986 生物甲 烷气阶 段 重质油 ∣ 轻质油 阶段
碳化作用中的泥炭-褐煤阶段;
4.作用因素: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
(一)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类 脂 化 合 物 5.演化过 蛋 水 白 解 质 程及产物: 物质 单( A 微 用生 机 生 可 体 物 酶 溶 有 作 碳 水 化 合 物 木 质 素 可溶单体有机质:
•部分作为微生物养料被菌解、氧化、消耗掉→CO2、H2O;
去含氧官能团、去肽键 缩合
干酪根
可溶有机质
(一)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6. 烃类组成的特征——在有机质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正烷烃
环烷烃
芳烃
78 6 5
A
0 2 4 6 13 20 30 33
B
2 3
4 1
埋深
高分子量 C 正烷烃 C22~C34 范围内有 D 明显的奇 数碳优势
映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沉积有机质演化的未成熟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
4
★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 ——连续过程 ——阶段性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由于其沉降历史、 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有机 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不一定全都经历这四 个阶段,有的可能只进入了前两个阶段, 尚未达到第三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深 度和温度界限也有差别。
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
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
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
1、CO2+H2O+ ; 2、石油; 3、湿气; 4、甲烷;5、胶 质+沥青质; 6、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 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分可能重叠)
(一)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埋深:0-1500米± 2.温度:10~60℃ 3.演化阶段:Ro<0.5%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 ;
在我国东部渤海湾、泌阳、江汉、百色、松辽、苏北及 西部地区的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都发现了这种成熟度偏 低的石油资源。
35
1.低熟油含义 (Immature oil)

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 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低熟油。 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未成熟(Ro0.5%) 和低成熟(Ro=0.5--0.7%)阶段。 有机质经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 液态烃。
沉积物沉积后至成岩早期:
水解、微生物酶的作用而分解
氧化
酚、单糖、氨基酸、脂肪酸
腐殖化作用
(分解、缩合、选择性富集)
( 选 分 泥 择 解 化 性 、 富 缩 作 集 合 ) 、
纯 物化 生氧 化 微解 学 菌 分 解

细 菌 作


生物成因气
C
腐 黄腐酸 殖 腐殖酸 物 质 腐黑
石油烃、胶质、沥青质 腐 (含生物标志化合物) 泥 物 其它不溶类脂聚合物 质
该阶段的镜质体反射率 Ro<0.5%;干酪根颜色
为黄~浅褐~褐色。
(二)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1.深度:1500 ~ 4000m 2.温度:60℃~180℃ 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阶段前期
(长焰煤-焦煤阶段)
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 4.作用因素:热力+催化剂的作用
(二)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5.演化过程及其产物
湿气 凝析气 干酪根残渣
热变质 深部高温高压下
干气(CH4) 石墨 Ro 2.0%
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在实验室、野
外观察和深井钻探结果中都得到了证实。
实验结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石油进行
பைடு நூலகம்
高温高压试验,发现当压力固定不变,石油
随温度升高向两极明显分化,最后形成气体
与固态沥青。
演化过程是石油→油+气→油+气+固态沥
2 2 4 2
有机质成熟的早晚及生烃能力的强弱,与有机质本 身性质有关。
若干类型有机质成熟及生烃能力图(据D.W.Waples,1985)
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17
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18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1.深度:4000~6000米;
CO2、H2O、CH4、N2等 碳质残渣
四环 分子 显畸 峰
高分子量 化合物为 主,显示 萘和四芳 烃双峰
(一)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在这个阶段生成的生物气,或称生物化学气,甲
烷含量在95%以上,属干气;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值异
常低,介于-55~-85‰。
它们可以富集成特大型气藏,埋藏深度浅,易于
勘探和开发,是经济效益高的研究对象。
•部分经细菌生化作用→CO2、H2O、CH4(生物成因气)、NH3
•大多数经地质聚合和缩合→Kerogen(~黄-浅褐色) •少量未成熟油,明显奇数碳优势
主要产物:生物气、干酪根、少量油
(一)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CO2 H2O 木质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脂化合物 CO2 H2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