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文化

庐山文化

庐山名字的由来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

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

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

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 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

为什么称之为“庐山”?有什么依据?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

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究意是怎样来的?这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

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

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

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

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

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

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

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

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

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

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

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

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

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开了吗?目前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

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诗经·小雅·信南山》的形状。

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

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

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

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
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

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

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

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

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

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

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

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庐山已由过去封闭式的疗养避暑地开放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庐山的声名传播得更远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欲亲登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时,不妨先了解一下庐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庐山上的别墅群为何得以繁荣
早在三十年代,大文豪胡适先生就对庐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庐山代表着我们中国的三大趋势“一是以庐山东林寺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二是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陈朱理学文化,三是以庐山别墅村为代表的西洋文化对中国的渗透”,如此深厚的文化,使得庐山能永久地保持她的青春,1996年,经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专家考证,庐山一次性通过并获得国际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山之称。

1858年《天津条约》签定后,九江、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经商、定居、传教、租赁房产、买卖土地。

这时庐山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群山中只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小的寺院,没有真正的居民。

1885年(光绪十一年)一位俄国商人,了解庐山是个逃避盛夏酷热的好地方,窜到庐山九峰寺马尾水附近,(因飞瀑如同马尾)发现此地景色绝佳,气候凉爽,就向寺院中的汇东和尚租赁了正殿后面的半间禅院和一些菜地,并给了汇东50大洋。

50大洋在当时蛮多,约定第二年再来住几个月。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附近的乡里。

当时这么多钱也的确让人眼热,乡里的头面人物和乡绅找借口说:“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住在这里,与伤化于风水。

对风水不好。

”纷纷到县衙去告状,汇东和尚害怕官府降罪于他,闻风而逃。

就在这不久,英国传教士,也来到九峰寺要求买地。

汇东潜逃在外,换了主持叫继慈,继慈怕沾上这件事不愿意在租地,英国人没办法,就百般纠缠,继慈与洋人语言不和,产生口角斗殴。

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就转向其他地方购地。

祖宗基业不能随便向外国人出让,几处求购皆被乡里人告发终止。

可李德立并不甘心,转向庐山山顶,发现山上长冲河一带地势平坦开阔,林木茂盛,环境幽雅,气候更佳,是个开辟避暑修养的宝地。

为了购得这快地皮,李德立吸取了上几次的教训经验,改英国人姓名为中国人姓名,又通过第三者中国的一个传教士戴鹄臣和德化县举人万和赓撮合,用二百元银器贿赂九江县令盛富怀。

购地和贿赂一起共用了五百多元的花消,购得庐山牯岭长冲河一带五百亩山地。

九江县令盛富怀认为是个姓李名德立的中国人,草草签定了契约。

但不久盛富怀得知李德立是个外国人时,就要收回契约。

李德立坚决不同意,第二年就在租界地上着手建房。

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江西巡抚亲自过问此事,并拘押了几个促成此事的当事人,盛富怀脱不了干系,畏罪吞金自杀。

案件随之被搁置,当时正是中法战争之际,1894年(光绪20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害怕再与英国人惹出事端,总理衙门敦促江西巡抚尽快结束此案,次年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定了出卖
庐山土地《牯牛岭案十二条》。

协议,规定庐山长冲河一带永久租给英国人李德立,使购地合法化。

李德立随后成立了牯岭开发公司,将土地划分为3.7亩为一号,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登报出售,售价300元,几年之内全部售完,盈利丰厚,并在期间开通了登山小道,又将每一号地连成一片,牯岭租地事件对外影响很大,接着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买到芦林地域,1898年美国传教士海格思租到牯岭医生洼地段,1914年法国人樊体爱租到庐山狗头石地段,纷纷如法炮制,以后就有了葡萄牙、意大利、芬兰、瑞典、德国等二十五个不同国籍的商人、名流、政要来山建造别墅,构筑夏季避暑的安乐窝,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庐山已形成一座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多种异国风情的田园山城。

这也是使后来庐山有了万国别墅花园的美称。

这个特点在庐山东谷等地清晰可见。

到目前为止庐山还尚存八百栋左右的外国别墅。

由于近二十年来旅游事业发展,地皮紧张,危房叠出,很多单位将原有体量小的别墅推倒重建或扩建,房屋的密度不断增加,那种原汁原味的欧洲乡村风情在一点点消失。

近几年由于旅游开发,认识上有所提高,有一些名人别墅正在抢救保护之中。

并打算开发一些名人别墅供游客参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