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潮

赤潮


控制因素
赤潮阶段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起始阶段
底部湍流、上升流底 营养盐、微量元素、赤 赤潮“种子”群落、动物摄 层水体温度、水体铅 潮生物生长促进剂 食、物种间的竞争 直混合
发展阶段
水温、盐度、光照等
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赤潮生物种群缺少摄食者和 竞争者
维持阶段
水体稳定性 (风、潮 营养盐或微量元素限制 过量吸收的营养盐和微量元 汐、辐合、辐散、温 素、溶胞作用、聚结作用、 盐跃层、淡水注入) 铅直迁移和扩散
夜光藻
叉状角藻
旋链角毛藻
链状裸甲藻
膝沟藻
束毛藻
3.赤潮呈现的颜色

赤潮引起海水变色可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而呈现 出不同的颜色。例如,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ens) 、 红海束毛藻 (Trichodesmium erythracum) 、中缢虫、红硫 菌等种类形成的赤潮可以是红色、粉红色的;裸甲藻赤 潮呈黄色、茶色或茶褐色;绿色鞭毛藻类形成的赤潮通 常呈绿色;硅藻类赤潮多为土黄、黄褐或灰褐色,就是 同一种生物引起的赤潮,由于数量不同,颜色也不一样, 数量越大,颜色越深,甚至改变颜色。因此,所谓赤潮 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4.人体腹泻性贝毒中毒临床症状怎样, 如何救治

急性中毒30分钟~12小时出现腹泻、恶心、 呕吐和腹痛等症状,慢性中毒可能促使消 化道肿瘤的发生。中毒48~96小时内基本 可复原,一般止泻药不能医治,所以不需 药物处理。尚无中毒死亡案例报道。
四、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1.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 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 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存在诱发赤潮的 物质条件。赤潮生物密度接近赤潮预警值,表面现象不 明显。 2.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 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 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 生物迅速繁殖,水体颜色开始转变,稍微不同于周围水 体。
2.有毒赤潮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 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有时虽不能 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可大 大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尤其麻痹性贝毒是一 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对酸、热稳定,在碱性环境 中不稳定,一般加工方法很难破坏其毒性。人类 若是食用了这些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鱼、虾、 贝类等, 会产生致癌、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据报道我国在赤潮毒素中毒事件中已有近千人中 毒。

判断观测海域是否发生赤潮,通常有两个 判别要素,两个要素同时成立方可视为赤 潮,二者缺一不可:一是海水改变颜色, 二是海水颜色的改变是由高度密集的赤潮 生物引起的。赤潮海域海水颜色一般不均 匀,颜色改变的水体呈条带状、块状或不 规则形状分布在海面。
条带状赤潮水域
片状赤潮水域
条带状赤潮水域
形状不规则的赤潮水域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3.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 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 充的速率和补充量。赤潮现象出现后至临近消失时所持 续的时间,水体颜色较深。 4.消亡阶段 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 , 水 体 表 面 出现较多气泡。这一过程往往是对渔业危害最严重的。
3.人体麻痹性贝毒中毒临床症状怎样, 如何救治


麻痹性贝毒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种赤潮生物毒素。它对人 体产生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受损,发病急骤,潜 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开始唇舌和指尖麻木,然后 出现深层肌肉麻痹、不能站立、运动失调、平衡丧失等。 病人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患者意识清楚, 随病程的发展呼吸因难逐渐加重。严重者平均8小时内死 于呼吸或循环衰竭,中毒的死亡率约为8%~10%。如存 活超过12~24h,一般愈后较好。 救治方法:包括在活性炭或类似的呼吸剂的帮助下,进 行洗胃和人工呼吸。
三、赤潮的毒素

赤潮毒素是由一类有毒赤潮生物产生的 天然有机化合物,是当今发现的毒性最大 的天然有机毒物。贝类摄食有毒赤潮生物, 在体内累积赤潮毒素,当人们食用含有这 类毒素的贝类海产品时会出现中毒现象, 所以赤潮毒素通常也被称为“贝毒”。
1.赤潮生物的毒素大致有以下几类
1)麻痹性贝毒(PSP),如链状裸甲藻(G.catenatum)等分泌 此种毒素。 2 )腹泻性贝毒 (DSP) ,由鳍藻属 (Dinophysis) 一些种类所 分泌。 3)神经性贝毒(NSP),短裸甲藻(G.breve)等所分泌,使肌 肉发生麻醉,身体发生平衡,严重时因瘫痪而死。 4)失忆性贝毒(ASP),菱形藻属某些种类分泌。 5 ) 西 加 鱼 毒 素 (CFP) , 由 一 种 似 翼 藻 (Gambierdiscus tacicuw)分泌。 6)蓝藻毒素(CTP),鱼腥藻、节球藻等分泌。
消亡阶段
水体水平和铅直混合 营养盐耗尽、产生有毒 沉降作用、被摄食分解、孢 物质 束形成、物种间的竞争
2.赤潮生物的类别
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称为赤潮生物。据报道,全世界已记录的赤潮 生物有 300 种左右 ( 可能个别存在同种异名 ) ,隶属于 10 个门类。我 国海域分布的约有 127 种,隶属于 8 个门类 ( 国外已报道的 10 个门类 中的细菌和绿藻赤潮生物在我国尚未发现 ) 。其中在我国沿海发生 赤潮的赤潮生物有30多种,主要是甲藻类(15种),其次是硅藻类(7 种)和蓝藻类(4种)(张水浸等,1994)。 据国内外的报道,最常见的赤潮生物有以下几个属: 甲藻类 — 夜光藻、膝沟藻 (Gonyaulax) 、原甲藻 (Prorocentrum) 、角 藻、多甲藻、鳍藻(Dinophysis)等; 硅藻类——骨条藻、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菱形藻等; 蓝藻类——束毛藻等。 此外有些红藻(Rhodomonas),某些裸藻、金藻和纤毛虫等有时也能引 起赤潮。
单相型赤潮
复合型赤潮
5.赤潮的多发季节
赤潮的发生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但多 发季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赤潮大多数发生 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 有差异。南海海区以3~5月份最为多见;在 东海海区,主要发生在5~7月;黄渤海海区, 则大多在6~9月份发生。
二、如何判断某海域发生了赤潮?
赤潮 red tide
演讲:孟昱
目录

一、赤潮的基本概念 二、如何判断素 四、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一、赤潮的基本概念
1.定义 所谓赤潮(red tide)是海洋或近岸海水养殖水 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 殖而引起海水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 异常现象。和淡水中“水华”相近,但水华不一 定有害。
4.赤潮的分类


依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多少,可分为单相型赤潮(由 一种赤潮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由两种赤潮生物引 发)和复合型赤潮(由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引发)。 依据赤潮生物的来源可分为外来型赤潮和原发型赤潮。 为便于公众实施应急防治措施。 依据是否有赤潮毒素可将赤潮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 两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