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

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

2019年第40卷第5期1 &名医专家经验&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郑进1,张玲2,李兆福2,葛元靖9,彭江云4!(1.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云南昆明650200; 2.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650500;3.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昆明650021;4.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摘要:概述云南本土中医药发展源流及历程,顺应时势,将本土学术流派集合起来形成地域性学术流派,充分考虑内涵及特色,予其赋名,以正视听,便于整理及推广。

关键词:滇南医学;学术流派;命名缘由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01-05在祖国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

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各流派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促进了中医的学术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咼,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百花齐放的学术及文化特色。

除深受古时经典影响而形成的传统医学流派如扁鹊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之外,地域因素也深刻影响着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⑴。

由于的不的,之理的异、人之禀赋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一、所发疾病也各,,学术流派惯等文化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出发点,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地域性特征。

其命名皆以山水江,如医学()、医学()、河医学(江苏)、吴中医学(苏州)、钱塘医学(江南)、永嘉医学(温卯I)、湖湘医学(湖南)、吁江医学(江西)、绍兴医派(浙江),齐鲁医派(山东)、敦煌医学(甘肃)、闽台医派、海外医派等〔2*%1云南本土医学源流及特点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美誉,加之少数民族众多,傣、彝、藏、苗、白、哈尼、纳西、拉祜等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为本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经有汉、唐、明朝三次较大的汉族移民入滇,中医药学在云南得以广泛传播,逐渐与各民族医药文化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至明、清时已至鼎盛而名医辈出[3*%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问世,开创了云南传统医学发展的新篇章,这本我国最早的地方性本草专著,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的珍贵著作。

全书共3卷流传于世,载药458种,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

许多常见的中医药都是始载于《滇南本草》,如仙鹤草、灯盏花、川牛膝、川草乌等,却因地域因素,该书未得以广泛流传,后世将兰茂及其地方性医学著作所表达的学术思想统称为“兰茂医学”〔4*%彰显滇南医学特色的兰茂医学主要学术特色有%1-1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是最有力的粘合剂,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极强的理解力和吸收力。

相对封闭的环境,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在此繁衍生的各民族相互医药的流与发展%因此,滇南医学的发展具备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各民族的医药在源源不断进补和 展。

《滇南本草》中就记载了不少来源于彝族药的药材(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养麦等),作者简介:郑进(1958-),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和民族医药研究△通信作者:彭江云,E-mail:Pengjiangyun@22019年第40卷第5期有的已成为云南地道药材,并收载入《中国药典》。

1-2扶助阳气,重调脾胃《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中记载了兰茂运用附子之补火助阳治疗的经典案例,“火神派”代表人物吴佩衡先生善用附子来扶助人体阳气,因而得号“吴附子”。

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门揽要》指出“浮脉诸病皆责之于肾。

……盖脾胃强盛则饮食消化,而津液生生不息矣。

故古人云,调养脾胃,乃医家王道。

”云南民国时期医家李继昌,姚贞白等也极力推崇调养脾胃之法%1-3药食同源、调治并进《滇南本草》中记载了大量常见蔬菜、水果、野菜、野果的性味、归经和药用功效,其附方也喜用食物入药。

可见,云南本土民族在野生食物的药用上具有很深的积淀。

时至今日,云南人民的餐桌上仍常将天麻、薄荷、鱼腥草、刺五加等药材制为佳肴,充分将食疗保健融入生活之中。

2百花齐放的云南中医药自明清以降,云南名医荟萃、流派纷纭、学术争鸣、中西汇通,曾经涌现出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医家,如全祯、董赐、孙光豫、刘成琨、何6、杨8、刘本元、何应达、德峻、王观、曲焕章、彭子益、姚方奇、戴显臣、吴佩衡、康诚之等。

清光绪年间民间医者曲焕章,据祖传彝医秘方研制而成云南白药,百余年来蜚声海外,以其独特、神奇的功效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民国著名白族医家彭子益,“用中医原有名词,以有原则、有系统、有证据的科学方法”编纂而成其代表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被当代擅长以纯中医手段抢救危症重症的李可老先生称为“中医复兴之父”)5*;扶阳名家吴佩衡,擅用大剂附子治疗阳虚阴寒等证,屡起沉g,世誉“吴附子”,其扶阳学术思想受到海内外学者的推崇;姚氏医学流派自清朝中期姚方奇始,传承八代,计约百余人之众,对时令病倡导“天人相应、三因制宜”,妇科病重视“肝脾冲任、运转枢机”,内科病讲求“气化原理”;清代名医戴显臣之子戴丽三,重视中医四大经典及实践,临床施治常用“开门法”、“转阳法”,推崇辩证唯物主义,融哲理医理为一体,提倡以辩证法作为研究中医的思想方法;儿科名家康诚之,长于望诊,注重扶正与驱邪的关系,立法审慎,补泻得体,用药灵活,特别重视患儿病后调理;国医大师张震,成立疏调学派,强调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拟定“疏调气机汤”为基础化裁治疗多种病证常取得良好疗效;傣医的“四塔五蕴理论”、彝医的“二气六路学说”、藏医的“龙、赤巴和培根三大物质理论”,也均属中华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诸多医家及其流派,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云传统医药学的和的学术,彼时曾百花齐放,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学术特色淡化,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当今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院校制,建国以前的师承模式长期淡出主流体制之外,使得曾经耳熟能详的流派发展受到冲击,中医流派出现严重断层和脱节,后继乏人,甚至逐渐湮灭、消亡。

3 “滇南医学”命名缘由结合目前国内中医药发展形势,云南本土医学也应将本省中医药源流及特色高度概括,予其赋名,以正视听,便于整理及推广。

参考全国各省中医流派命名,合我中医药现,云中医学术流派命名为“滇南医学”%3.1点明地理环境及区域特色滇南,即云南省之古称%在正史中最早出处为洪武二十年(1388年)《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赐玺书曰:……命尔仍治滇南”⑷,此后《滇南诗略》《滇南月节词》《滇南山水纲目》及《滇南本草》等著作均以滇南指代云南[7]%“古滇王国”存在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78年-前109年),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云南省的简称“滇”即由此而来%而八世纪崛起的“南诏国”(738年-902年)也为后人留了融本、中原、等医学一的医药文化⑷%“南”即指明我省位于祖国西南部,复杂的地貌及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特有的中2019年第40卷第5期医、民族医学术思想%3-2将《滇南本草》这本传世之作加以推崇,打造本省于“云南白药”之外的中医药名片。

该书所录本草和病症不限于“滇南”一隅,故虽名为“滇南”,就其地域界定而言,应当是指以今滇中地区为核心,以兰茂医学,云的云中医学民族传统医药的经验知识体系。

从兰茂所著《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所述内容来看,涵盖了滇地生长的动植物,对千百年来云南各个民族的宝贵医疗经验进行了一次大整合,奠定了云南境内常见病症及其预防、诊治的基础,将云南地方性医学的发展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云南本土医学之中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兰茂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是为本省传统医学一年一度的交流学习盛会,将著有《滇南本草》的兰茂医学推为众家之首,可谓实至名归%3.3体现了对各中医流派、各少数民族医学的兼容并包。

云南省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不同、自然资源不同、常见病种不同,治疗用药经验也各有所长。

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结合生活经验、医学知识建立起来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解释体系更是各有差异。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异彩纷呈的民族医学汇集在一起,共同构成我省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

充分考虑到本省流派众多,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更是方兴未艾,不可囿于门户之见而闭门造车,故弃称“医派”“中医”等名,专取“医学”二字以示海纳百川之态度%3-4契合他学。

与滇剧等传统艺术相一致,特色鲜明又无艰涩生僻之虞,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可为滇南中医人凝聚信念,亦为滇南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使滇南医学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4小结“滇南医学”是以兰茂医学为代表,覆盖云南全境的中医药学及其理论指导下的医疗经验和知识体系。

加强对我省传统医学学术派别的研究,抢救性地整理濒临消亡的名家经验,总结不同流派形成和发展的成就及规律,科学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不仅可以深化对我省传统医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医学术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最终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省各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附1:中医学术流派划分的标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提出了中医学术流派划分的6个标准:(1)有学术代表人物;(2)有学术传承人;(3)有清晰学术传承脉络;(4)有理论或技术的创新;(5)有代表著作;(6)有临床实践与显著疗效。

其中,提出明确中心学术思想的学术代表人物、反映本派的代表性著作和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被公认为学术流派的三要素%附2:云南近代四大名医简介吴佩衡(1888-1971),名钟权,四川省会理县人,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著名经方大家。

于1906年拜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为师,从师卒业后,他1921年来到云南%到昆明后,他以探索学术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冲破了当时的某些市风习俗,在临证治疗中,遵古但不拘泥于古,大胆创新,古方今用,拯救了不少垂危患者,显示了他在医术方面的超群技艺和个人胆识,在云南医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尤其体现在他用“附子”一药上。

附子是毛萇科植物乌头的侧根,中医认为它主要是温阳散寒的一味药,尽管临床疗效好,因其所含乌头殓具有毒性,一般称为虎狼之药,诸多中医药学家用时都是慎之又慎,在中原地区,凡用附子,其剂量多在9克-15克%然而他却根据云南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善用附子在临床中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而得“吴附子”之名%吴佩衡从事中医医疗和医学教育工作60余年%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学术上尤其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和造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吴氏学术流派,开创了云南省经方学理对云南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后人昆明市医学研究所吴荣祖所长牵头研制的“附片颗粒剂”,还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2019年第40卷第5期戴丽三(1901-1968),字曦,号徐生,云南昆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