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激光手电、有水的水槽、玻璃砖、奶粉、香烟(或能产生烟的蚊香)、火柴、硬纸板。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猜想讨论假如世界没有光会怎样?列举光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光
新课教学:
一、光源
引导学生回答人们解决黑暗采取了哪些措施。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辨和出哪些是光源,并对光源进行分类组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人造光源和哪些自然光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和纠正。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观察从窗户射进教室内的太阳光。
让学生自由提出与“光的传播”有关的问题,并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探究:光在空气中、液体中、固体中传播的路径是否是直的。
教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结果,由学生自己得出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光在液体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归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介绍光线与光束的概念:物理学中,为了描述和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
这条直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假象出来的。
光束是指许多光线在一起就称为光束。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在物体背后形成影子,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影子都是因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52页图4-10和4-11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然后由学生说说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是如何排列的?(由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三、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在空气中可以的速度可以取真空中的速度,在透明的液体中较慢,在透明的固体中最慢。
让学生回想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作业设计:1、对应练习册的章节内容
2、课本作业1题,
3、课后制作小孔成像仪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