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轧制油润滑基础及应用

轧制油润滑基础及应用


边界润滑
边界润滑是相对运动两表面被极薄的润滑剂吸附层隔开, 而此吸附层不服从流体动力学定律,主要取决于两表面的性质 和润滑剂的化学特性。在边界润滑状态下,摩擦面间存在一种 厚度在0.1um 以下的吸附膜,能够起到降低摩擦和减少磨损的 作用。这时摩擦特点既受润滑剂性质影响,也受膜下金属表面 性质的影响,其摩擦系数范围一般是0.05-0.15.


评价基础油的几个技术指标
粘度(40℃ mm2/s ) :


⑴粘度(40℃mm2/s ) , 是评价油品流动性的一个指标。 温度升高,粘度减小,流动性好;反之,温度降低,粘度增大, 流动性差。油品的粘度还反映变形区间油膜的薄厚、油品烃类 的组成。 粘度-温度指数:数值越大,表示粘度值随温度变化越小,即 润滑油的粘-温性能越好。 影响轧制油的粘度(基础油一定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添加剂的含量,液压油等其它杂油的含量。 粘度高的轧制油,易产生退火油斑,润湿性较差;粘度低的轧 制油在变形区形成的油膜薄,容易粘辊,板面质量差,同时增 大了轧制力。
1.2 油性添加剂

轧制油由基础油和一定浓度的添加剂组成,目前使用多是油性添加 剂,它不仅降低了金属变形抗力,而且使油品分子间聚合力增大。

油性剂是一类带有较强极性基团的表面活性物质,由表1可知极性 基团分别是-OH、-COOH、-COOR,具有永久偶极。当与摩擦面 接触时,极性基团的价电子与金属表面原子核相吸引,而排斥其核外电 子,使金属表面形成诱导偶极。永久偶极与诱导偶极互相吸引,使极性 基因与金属表面产生化学吸附力,油性剂分子极性端紧密吸附在金属表 面,非极性端分子朝相反方向与上层分子的非极性端吸引,形成定向排 列的双分子层,如图2

对于单机架万能轧机,只能选择一个综合性粘度值,要考虑如何满足粗、中 轧对粘度的要求。可以考虑在轧制油中加入适量聚异丁烯,因为聚异丁烯在 轧制油中溶解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变小。当温度升 高时,聚异丁烯象线团一样的舒展开来,在轧制油形成密布的网线,大大增 加油品分子移动时的阻力,此时虽然温度升高轧制油粘度下降,但由于聚合 物舒展所增加的阻力补偿了一些粘度的下降,使高温油品依然保持较高的粘 度。当低温时,聚合物分子蜷成紧密线团,对油品分子移动并不产生很大阻 力,对低温轧制油粘度影响并不大。 聚异丁烯热稳定性好,与添加剂不起反应,也不影响添加剂功能,轧制后铝 板表面光亮,只是溶解速度慢,必须在轧制油时中浸泡数天。
1.1润滑模型
铝板轧制润滑属于弹性流体润滑、边界润滑 共存的混合 润滑,润滑模型如下图示。
流体润滑
轧辊与轧件表面间由一定厚度(在1.5-2.0um以上)的 润滑油膜隔开,在润滑油膜中的分子大部分不受金属表面力场 的作用,可以自由移动。它是液体内部的摩擦,摩擦系数很小 ,通常为0.001-0.008。


添加剂一般是以达到其最小饱和浓度为其合理的加入量,只有油膜在摩 擦副之间的吸附量达到饱和时,才能保证油膜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考虑板材连续变形新生表面不断产生,会对油膜的减摩能力有所影响; 轧制油在过滤时,添加剂含量会产生过滤损失,所以添加剂的实际加入 量应比其最小饱和浓度大一些为好。如油酸最小饱和浓度为0.61%,十 八醇饱和浓度为1.9%。轧制油中添加剂总加入量不超过8%,超过8%则 浓度饱和,油性剂作用不再增加。 轧制油的粘度与基础油粘度、添加剂含量及液压油的渗漏情况有关。当 温度一定时,可以认为油膜厚度随粘度增大而增厚。但粘度应保持在一 定范围内,粘度高的轧制油,其润湿性差,高速轧制时容易引起断带; 但粘度太低,油太稀也不可取,原因是油膜太薄,润滑性能变差,造成 轧制力增加使辊面严重粘铝,影响铝板:
基础油介绍
金属压力加工中使用最广泛的基础油是矿物油,其主要成 份为一定范围内不同碳数的烷烃和少量芳烃组成,其碳链的长 短与粘度、馏程有关。馏程越高,烃类的碳链越长,粘度越大。 基础油按组份可分为石蜡系和环烷系两种,一般碳原子在9- 15个,其结构有正构烷烃和饱和烃两种。 粗轧基础油粘度选择在2.2mm2/s左右,中精轧选择在 1.7mm2/s左右。主要依据是粗轧对所轧材料表面光亮度要求 不高,要求大压下量及轧制速度,对轧制油要求是油膜强度高, 承载能力大,故选用粘度较高的基础油。



机械杂质 :
油品在储运、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容易混进外 来的泥沙、灰尘、铁锈和其它金属末等,通称机械 杂质。可用过滤或沉淀等办法除去。
灰分

灰分是油品完全燃烧后,所剩下的残留物,主要是一些金 属盐类,一般灰分越少越好。
简介轧制油过滤(板式过滤法)
轧制油过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硅藻土为主的助滤剂 预涂阶段、正常过滤阶段和吹扫更换滤纸阶段。 滤纸为无纺布,其上的助滤剂是由硅藻土和活性白 土组成的混合物,细小的硅藻土有极微小的孔隙, 在过滤中起骨架作用;活性白土为一种极性物质, 本身无空隙,能够吸附其它极性物质。因此,硅藻 土起着机械过滤作用,能把较大的固体粒子过滤掉, 而轧制油中细小粒子(如铝粉)被活性白土吸附, 并由硅藻土滤掉。较好的板式过滤器过滤精度可以 达到0.50um. 详细内容见相关工艺文件。

常用油性添加剂为C12-C18的醇、酯、酸类带有极性基团的表面活性物质。 见表1
由表2 可知,酯的稳定性较好,形成的油膜厚,强度高,适用于绝对压下量大、 金属产生变形热多的道次。实际使用添加剂时,常常加入两种或以上的添加剂配 合使用。粗轧以添加脂类为主,精轧以添加 酸、醇为主。
1.3添加剂浓度的调配
水分 :



油中混进水,不仅会使油品在使用时油膜强度降低,而且还会 产生泡沫或腐化变质,严重时会使其中的添加剂分解而沉淀。 即使进行处理,除去水分,添加剂也不能恢复原来的使用功能, 因此轧制油中不允许含有水分,尤其是铝箔轧制油更是如此。 油中的水分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四类
A 沉积水 它从油中脱离出来的水分,聚集成水珠后沉积于贮存器底部; B 溶解水 通常是从空气中进入油内的,呈极微小的颗粒状,机械地分散在油中; C 结合水 它是油品初期老化的象征,油氧化变质按下列反应生成结合水: 2CnH2n+2 +3H2O →2CnH2nO +2H2O(结合水) D 乳胶状水 油与超微水滴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随着油内氧化产物的生成,油与水间 的表面张力降低,腐化作用加强,使油更能容纳水分,结果形成油与水的胶状混合物。 油中的沉积水与溶解水可用机械的方法除去,结合水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可转变为溶 解水,最后除去。




铝板轧制时,轧制油连续不停地冲刷轧辊和轧件表面,在变 形区入口处轧辊与轧件表面形成楔形缝隙,轧制油充填其间, 结果建立了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油楔。 轧制油是一种带有一定粘度的粘性流体,由流体动力学基本 原理知道,由于固体表面与液体分子的附着力作用,与其连 接的液体层将被带动以相同速度运动,即固体与液体接触层 之间不产生滑动。随着轧辊、轧件作速度较高的同步运动, 使进入楔形入口处的油楔随着楔形入口形状断面的收敛而不 断增压,越接近楔形口顶端,压力越大,油楔效应越强烈。 轧辊和轧件表面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具备了流体润滑条件 的轧制油沿咬入弧带入变形区实现流体润滑和边界润滑,形 成的油膜把轧辊和轧件隔开。 由于基础油中含有浓度适宜且富有活性的油性添加剂,不仅 降低了金属变形抗力,而且使油品分子间聚合力增大,油膜 坚韧能够经受住强大轧制力而不破裂。
闪点与着火点 :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蒸气在空气中能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 度,一般低沸点油品测定其闭口闪点。当油温继续升高至另一 温度,所产生的油气能维持燃烧,此时的温度称为着火点。基 础油的着火点比闪点高100℃左右。
馏程 :


馏程:石油产品是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在加热蒸馏 时没有固定的沸点,只有一定的馏程。 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蒸馏出第一滴油时的温度称为初馏点; 蒸馏到最后,即将蒸干时达到的最高温度称为干点,这一温度 范围称为油品的馏程。 可以从初馏点和10%的馏出温度来判断轧制油中所含轻质组分 的程度;从90%馏出温度和干点,可以表示其所含重质组份的 程度,这对判断退火工艺产生褐色污染的可能性有一定参考价 值。
中精轧选用较低粘度基础油,主要是生产管理上方便,同 时采用调整添加剂种类及含量来满足工艺要求。
可根据基础油中硫及芳烃含量的多少将基础油分为高档油 和普通油。把硫含量小于2*10-6 %,芳烃含量小于0.1%的基础 油称为高档基础油,其它则属于普通油。
生产工艺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

⑴有良好的润滑性能,摩擦系数小; ⑵有较好的比热容,容易带走较多的热量; 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达到预期的压下量;⑷具有适当的闪点,退火 时不易形成油斑;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⑹无毒、无难闻气味和对人 体健康有害的挥发物; ⑺容易过滤和净化;⑻资源丰富,价格适中。
轧制油润滑原理及应用
2009-09-02 板带技术部-工艺组
内容介绍
润滑模型 润滑原理 轧 制 油 基 础 知 识 及 应 用 油性添加剂 添加剂浓度调配 生产工艺对基础油技术要求 基础油介绍 评价基础油的几个重要指标
轧制油过滤
无润滑剂的轧制过程中,轧件与轧辊直接接触,铝轧件 与钢轧辊产生极强的粘着性,摩擦增大并产生严重的粘着 磨损;若施加工艺润滑剂,在轧件与轧辊之间形成连续润 滑油膜隔开两者而实现工艺润滑,可以有效的防止轧辊粘 铝,降低摩擦与磨损,进而改善产品表面质量 。

图2 极性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示意图

由于极性分子间的互吸和非极性分子间的互吸,进一步形成了多分子层, 分子的这样排列,在油膜的垂直方向上可以承受巨大的轧制压力。由于非极 性端分子仅靠结构相似而互吸,结合力较弱,在剪应力作用下,是油膜容易 发生剪切变形的薄弱环节,这样就把本应发生在轧辊与轧件之间的干摩擦转 变为油膜分子间的内摩擦,摩擦因素大幅下降,达到润滑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