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之义务教育制度
摘要:义务教育制度全面兴起于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到20世纪70年代后,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完善。

我国近几年也兴起了一个义务教育改革的浪潮,并且顺应国际潮流,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发展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现代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建议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内容
1、制度的定义
关于制度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康芒斯认为,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罗尔斯提出,制度应当是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诺思则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2、教育制度的定义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辞海》中队教育制度的定义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终却提出,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体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

此外,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当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包括学校制度(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2、现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现代教育制度是规范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现代教育正常进行的必要体系建构,因此它所具有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性
传统教育制度是崇尚集体教育利益和集体教育行为的,并把集体教育利益抽象化与个人利益对立, 总是过多地强调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了个人的利益,强调个人对国家强制力的服从和应尽之义务,却忽视了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现代教育制度则强调个人教育利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并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2)法律性
传统教育制度在对教育关系和教育秩序的维持上,强调国家强制力的作用,强调权力运行机制的控制。

然而,在现代社会,国家强制力已经不能达到她原有的效果,所以便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制约。

(3)宽容性
传统教育制度往往是站在一种教育制度立场上排斥另一种教育制度,然而,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而真正的教育制度应该是尊重差异,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允许多元化发展的。

(4)妥协性
现代教育制度本身就是自由主体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是自由主体之间达成的最大可能的妥协、协议和契约。

(5)权利性
指国家或政府在调整各种教育关系,实施对教育的管理时,是以“权力”为本位,还是以权利”为本位。

在卢梭的《契约论》中,我们能明确的区分权利与权利的区别,也就是说国家不能以硬性的强制力来对教育进行管理。

二、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内容
1、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定义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1)建国之前
民国时期,我国为普及新式教育,于1935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修正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及《民国24年度中央义务教育经费支配办法大纲》。

这两个大纲中计划拟于10年内使全国义务教育年限由1一2年延长到4年,并且规定:“教育经费之最低限度,在中央为其预算总额的15%,在省区及县市为其预算总额的30%,其依法律独立之教育基金一并予以保障。

贫痔省区之教育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但是,由于当时战祸连绵,社会动荡不安,这一规定最终并未执行。

(2)建国之后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即使也象征性的收点钱,一学年的费用也只相当于当时的几包烟钱而己,因此普及率也相当高。

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教育条件十分艰苦,教育质量不是很高。

特别是“文革”时期的中小学,一半以上的时间上课,主要是语文、算术,另一半时间用来学工、学农、学军,随贫下中农下地,到工厂劳动,或者扛着红旗和部队一样拉练。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主要施行的是免收学费,收取杂费的政策贯彻义务教育制度。

这一政策指导终于在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

由于这一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的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至此,我国义务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3、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一种普及的、平等的、无偿的、强迫的教育。

换言之,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平等、无偿、强迫这四种主要性质及原则。

(1)普及性。

主要是指国家或社会有义务将教育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国家必须在全社会普遍立学,建立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保证各阶层的人都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可见,所谓普及性主要是就国家有普及教育的义务而言的,也是从国家的角度和立场来说的。

(2)平等性。

如果说普及性主要是从国家或社会作为举办教育的主体这一角度出发的,那么平等性则主要是从国民或社会成员作为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来说的。

凡国民均享有入学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并有权要.求国家或社会提供给他们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

根据2006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
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无偿性。

主要是指国家有义务为全体国民提供免费的教育。

近代国家主要通过征税来筹集义务教育的经费。

义务教育的经费来自社会及国民,国家有一权向社会及国民征税,再把这笔经费用于为全体国民举办义务教育。

从历史上看,无偿教育并非都是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应该是无偿教育。

(4)强迫性。

主要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父母有义务送其学龄子女入学接受教育,不履行这一义务的父母将受到法律的处罚。

义务教育的强迫性原则主要是为了确保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和不受侵犯。

三、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层次学校间的差距
我国目前还处于二元结构的社会状态,贫富差距比较大,两极分化格局比较明显。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落后导致的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义务教育不能真正的得以贯彻实施。

因此,要想解决教育的差距和困难,从根本上讲我们只有靠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把他们从贫困中摆脱出来,才一能实现。

第二,消灭政府对民办学校所设置的隐形壁垒,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合理的配置
我国目前是集权型的国家,教育行业也由国家管理。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政府对其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各种资源都优先提供给公办的学校。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有很多民办学校对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做出相当大贡献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说,民办学校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径。

但是对于民办学校介入义务教育,我国政府却设置一些隐形的壁垒,阻碍民办学校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配置新的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补救办法”与“防御措施”的结合,防止和杜绝少数优势学校依靠行政或不合理的市场化手段,如乱收费,再度聚集有限的教育资源,以拉大校际差距。

第三,杜绝教育不平等现象,加大力度宣传教育公平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教育公平,但是目前许多公立名校办民校或招收计划外收费生的做法,同义务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这一极不公平的现象却得到现在整个社会的认可,比如,好学生上好学校,差学生上差学校,有钱人上好学校,穷人上
差学校等等不公平现象,好像天经地义,根据一个学生的智商或者家庭经济状况好坏,把学生送到不同的学校,就完全合理合法。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应当杜绝的。

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教育平等特别是义务教育平等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陈鹏,林玲, 中国义务教育法制百年历程之反思[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3-98
2.李江源, 教育制度:概念的厘定[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0-31
3. 阎光才,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底线公平[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14-16
4. 郭余欢, 中美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史比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20-22
5. 孙智明, 免费义务教育实施路径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6
6. 蒋凯,贝磊, 从多重比较的角度看教育制度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10(3):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