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从这首童谣里可看出人的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也就是指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儿,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强化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熟悉它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
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
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对学习具有无可代替的推动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学习往往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也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数学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
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参与度,同时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因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能否深入学习的信号和象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惟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最后达到运用自如。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为新奇情景所吸引,新奇的情境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情境:狐狸和狗熊分得一块面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菜地,狐狸趁狗熊有事离开菜地一会时间,将狗熊的篱笆从左图移成右图的形状。
狗熊回来后很生气,“我的菜地怎么变小了?”狐狸却说:“你的菜地的篱笆还是那么长怎么能说你的菜地变小了呢?”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两块地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帮狗熊评评理。
同学们很快自己动手量了量长度,发现果然一样长。
于是就来了兴趣“为什么周长一样面积却缩小了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情况下,激发了他们对质疑问题的兴趣,从而展开讨论和思考,学习新的知识。
二、巧妙引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对新课而言,如何引入显得极为重要。
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
所以,合理、巧妙地引入,也就成为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就导入的方法来说有很多种,笔者通常在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
如在教学“几何体”时,可事先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资料,像金字塔、清真寺、钟楼、古塔等等。
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影像工具进行展示,这样就给学生以视觉的享受,从而学生自然地会兴致勃勃地去欣赏、感知这些雄伟、庄严的建筑杰作。
紧接着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观察其中所含的多种几何体,学生肯定会愉悦、轻松地去寻找和发现几何体的特征。
另外,对其他一些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影像工具,事前找一些贴合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兴趣的数学史料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高度的求知欲望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
实践证明,利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具有使教学多样性、全面性,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
因此,如何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中,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强
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冲突,调动“情商”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变“要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内容和各自的学生实际,尽量采用“提问建模解答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诱使学生因问生趣。
激发他们迫切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不妨创设情境: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不慎被打碎成了三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三块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一题三问,层层递进,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常有质疑,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
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知识。
质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
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
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
而且也要“学会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四、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
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
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在数学及其各分支的发展上,都存在着重要的转折时期,以数学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为重点,通过有选择地介绍为突破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比如拉格朗日将物理和数学相结合引入的向量记号和方法,当时是思考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不仅仅是在数学概念和符号的突破,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
在数学规则,定理和问题的发展方面,能体现古代数学家聪明智慧的地方就更多了。
比如勾股定理,据说已达到四百多种,足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
如果在平日数学教学中,我们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使学生掌握了。
何愁学生的知识不丰富?何愁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没有方法而束手无策?学生会的方法多了,自然创造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创新,这就必然对人的各方面要求也在增加。
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法的创新。
教师要创设思维的环境,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心人,不断培养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题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升华。
加强数学史的学习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创
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