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温度宏观讲人体的体温与神经和激素有关,由脑部调节,发烧就是由于细菌入侵体内,脑部调节温度的区域使体温升高有利抑制酶的活性抑制细菌生长,但也会抑制自身酶的活性.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人体新沉代谢的主要激素能促进呼吸作用进行另外还有肾上腺激素等.从微观讲人是恒温动物细胞内的细胞器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热能维持体温,有氧呼吸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的过程其在细胞质和线粒体内完成.(注:在细胞质内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放出能量较少)人体的体温是比较恒定的,但也非一成不变,它在正常范围内,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定正常的波动范围。
正常人上、下午温度相比较,一般下午比上午高0.17℃(腋窝温)和0.12℃(口腔温),但也有下午比上午体温低者。
测量体温时舌下温度比腋下温度高,舌下平均温度是37.2度,腋下的平均温度是36.5度,但腋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没有舌下稳定.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2度,这一般指是腋下温度.一般来说,早上温度低,晚上温度偏高。
正常体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从34.7℃-38℃不等,取决于温度的测量部位: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WTO)提供的人体正常体温的参考数值:耳朵:35.8℃-38℃腋窝:34.7℃-37.3℃口腔:35.5℃-37.5℃直肠:36.6℃-38℃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为37.3℃,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
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2℃~0.3℃,平均约为37℃。
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又低0.3℃~0.5℃,平均约为36.7℃。
临床上一般采取从腋窝、口腔或直肠内测量体温的办法。
身体正常的温度是因为摄入的营养物质经新陈代谢的产生的,运动时会加剧这种代谢,所以运动时人体的温度就会随之升高,另一方面是微循环问题,如果有血脂高或说血液中的杂质影响血液循环,使血液不能很好的循环到身体接近表皮的微血管中,体温也会降低。
所以体温基本上是由于血液和运动两方面决定的,所以均衡的营养是一方面,其次就是要时常运动。
一般成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温度波动于36.3~37.2℃,且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
体温可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
一日间,下午较早晨高,一般不超过1℃。
剧烈运动、或进餐后体温可暂时升高。
妇女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又如昼夜的变化,昼夜间体温可有周期性变化,一昼夜之间,在清晨0~4时最低,从7~9时急剧上升,以后则缓慢上升,至17~19时达最高值,继而下降,至23~24是达稳定值。
一日间体温可有三个高峰,第一、二个高峰分别出现于早、午饭后一小时左右,第三个高峰在下午5时以后。
其中以第三个高峰值最高,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常在1℃以内。
关于体温昼夜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迄今尚未阐明。
一般认为这种周期性变化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内因,是由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形成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
它的变化,可能同机体昼夜间活动与安静的节律性、代谢、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周期变化有关。
此外,外在条件对昼夜间体温周期性亦有影响,例如长期夜班工作的人,体温周期性波动与一般人不同,可出现夜间体温升高,白天体温下降。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在36.5--37摄氏度.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要高0.3摄氏度.在人体全身各个器官之中,肝脏的温度是最高的,大概接近38℃,临床上一般测体温,它主要是测几个部位,一个就是腋窝,再一个就是口腔和直肠,一般说来,直肠的温度大概是在36.9℃到37.9℃,温度是最高的,口腔的温度略低,腋窝的温度是最低的,但是腋窝由于测量起来比较方便,所以用的是最多的,正常人的腋窝的温度一般是36℃到37.2℃,人体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在运动时则骨骼肌的温度最高。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如足皮肤温为27℃,手皮肤温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特别是手的皮肤温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在运动时则骨骼肌的温度最高。
循环血液是体内传递热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会经常趋于一致。
因此,血液的温度可以代表重要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
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但易受下肢温度影响。
当下肢冰冷时,由于下肢血液回流至髂静脉时的血液温度较低,会降低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舌下部)平均比口腔温度低0.3℃,但它易受经口呼吸、进食和喝水等影响;腋窝温度平均比口腔温度低0.4℃.但由于腋窝不是密闭体腔,易受环境温度、出汗和测量姿势的影响,不易正确测定。
此外,食管温度比直肠温度约低0.3℃。
食管中央部分的温度与右心的温度大致相等,而且体温调节反应的时间过程与食管温度变化过程一致。
所以,在实验研究中,食管温度可以作为深部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的变动大致与下丘脑温度的变化成正比,所以在体温调节生理实验中常常用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circadian rhythm)。
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在排卵后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一直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
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
实验证明,这种变动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吻合。
体温也与年龄有关。
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
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
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
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考虑到这些情况。
测量水温度计跟测量人的温度计有什么不同?1. 内装物质不同:传统的水温计内多为煤油或酒精加入染色剂,反应比较灵敏;体温计内装水银。
2.设计不同:传统水温计感温泡与玻璃管直接相连,一旦温度改变,玻璃管内液体会迅速膨胀或收缩会感温泡;体温计的感温泡与玻璃管之间只有一个弯曲的非常细的毛细管相连,因此当体温计离开身体在空气中,也不会立即发生变化。
3.测量范围、精度不同。
冬季,室内温度过低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寒冷会使皮肤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周围血液环不畅,皮肤苍白,四肢、鼻尖、耳朵冰凉。
当小血管痉挛解除后,局部毛细血管又会扩张、瘀血;受冻时间延长,则会使组织缺氧、细胞损伤。
此外,室温过低,最容易发生的就是"低体温症",主要发病对象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
当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
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预防低体温症,要有温暖的居室、柔软御寒的床铺和衣服。
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正常体温比成人高,通常宝宝的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左右。
宝宝痛哭或运边时,体温会上升。
穿太多,盖太厚或房间内高温多湿时,体内形成的热不能充分散发也会使体温升高。
夏季热气温高体温调节不顺利会发烧,体内水分不足也容易发烧。
一般的退烧药都是38.5摄氏度以上才可以服,可以给宝宝贴退热贴或采取物理降温,给宝宝洗个澡,多喝水。
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气炎热和大运动量时的出汗多属生理现象。
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盗汗,发生在夜间睡眠时不自觉出汗。
另一种是自汗,发生在白天,不因劳动、穿衣厚或炎热而汗自出,或稍微运动则大汗淋漓。
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体虚弱或患大病之后。
中医认为是"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所致。
治疗应以"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
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也可选生脉散和玉屏风丸加减运用。
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
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肌肉活动更剧烈,产热量更多,为了保持正常体温,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才能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因此,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必然增多。
出汗多少首先与个体差异有关:大家知道,汗液来自于汗腺的分泌,而汗腺的数量是极多的。
数以百万计的汗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小汗腺,它们广泛地分布于全身的皮肤下面,平均每平方厘米约有300个,全身共约23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