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医药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尿潴留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产后尿潴留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经耐心的心理护理、宣教,诱导排尿21例,经过治疗或导尿者9例,膀胱冲洗者2例。
结论:有针对性地对产妇宣教指导,落实护理措施可以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4-0122-02产后尿潴留的护理措施宋锦梅*高峰**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266100)2012年5月10日收稿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遇到的并发症之一,是指产后6h 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暂时性排尿功能障碍,使部分或全部尿液不能从膀胱排出,残余尿>100mL ,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见于产程延长、滞产、阴道手术及剖宫产术后,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严重者可导致产后大出血,同时也是造成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
产后尿潴留不利于产妇乳汁的分泌,影响婴儿的早期吸吮,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本文就目前报道的该病的护理措施进行如下介绍。
1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产后尿潴留患者。
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12例,会阴侧切者11例,会阴裂伤4例,心理紧张怕痛者5例。
2护理措施2.1产前宣教及产前预防:让产妇正确认识到进食、排尿在分娩过程和产后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孕晚期的产妇要适当进行盆底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增强腹部和盆底肌肉紧张度。
使产妇正确认识到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需配合助产者缩短产程,减少先露部对膀胱的压迫,同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
2.2产程配合:当产妇出现有规律宫缩进入产程后,应鼓励产妇及时进食及饮水,督促及时排空膀胱。
注意观察有无膀胱充盈,如不能自行排尿,应及时导尿;若发现异常产程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膀胱过度牵拉。
手术助产前常规导尿,防止膀胱过度受压和充盈引起膀胱麻痹。
各种检查操作要尽量轻柔,严格掌握会阴切开适应证,避免切口缝合过紧,正确保护会阴,防止会阴裂伤。
2.3心理护理:经常在护理中安抚产妇,减轻和消除其恐惧心理。
鼓励产后尽早进食和饮水。
饮食宜清淡、无辛辣刺激之品,多饮老,各系统的器官功能退化以及伴随着心理方面的变化,感觉及反应比较迟钝,生活能力较低下,因此对老年患者必须关心和尊重,注意礼貌和态度。
在治疗中,老年患者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像年轻时那样连贯和流畅,因此应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全身情况,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
对不能很好地配合的治疗者,要做耐心、仔细的劝说工作,帮助和指导病人进行活动锻炼,对体位和卧位姿势不正确者,要认真耐心给予纠正。
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护士对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要全面认识,掌握其共性的同时,应注意每个老年病人不同的需求特点,给予个体化护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科曾收治1例82岁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是位离休干部,突然意外的损伤造成股骨颈骨折,心理上很难接受这意外的打击,住院后又没有亲人来看望,术前也没有亲属来签署手术同意书,病人心情很不好,脾气暴躁,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针对病人这一情况,责任护士一方面积极与患者单位及子女联系。
因为家属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最了解,是其他人替代不了的。
另一方面向患者讲清手术目的,介绍同种病例术后患肢功能情况,并讲明患者配合及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在生活上处处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家属子女也认识到忽视了对老人的关心,工作再忙也抽时间到医院陪伴,单位也派有关人员来问寒问暖。
患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感觉到了温暖,改变了态度,增加了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术后主动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最后康复出院,病人、家属、单位都非常满意。
事实说明,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的防御功能,起到促进治疗的作用。
3.5预防脑栓塞等静脉血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同时注意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
每日给患者进行温水擦浴2~3次,通过温水擦浴,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抵抗力,擦洗同时配合按摩。
健侧肢体抬高、屈伸、蹬腿活动,双上肢进行内收、外展、向上伸展的活动。
经过热敷、按摩、肢体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预防坠积性肺炎、褥疮、肢体功能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注意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认真观察肢体水肿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及感觉的情况,双下肢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
3.6出院指导: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股骨颈愈合的时间。
指导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并嘱咐患者不能让患肢过早负重,以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延迟愈合。
定期做X 线检查以确定骨折的愈合情况,多食牛奶及奶制品补充钙质。
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功能,而功能恢复的好坏与功能锻炼有密切关系。
加强对病人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指导,术前、术后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及足背伸、跖屈运动和术后CPM 锻炼,使病人早日起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促进髋、膝关节功能恢复。
术前术后康复是提高老年骨折病人功能康复的关键,不能因功能康复是康复科的工作而耽误了临床康复的最佳时间。
训练中,让病人边运动边想象肌肉反应的感觉。
护士在指导训练时要注意观察动作的正确性。
在保持动作准确的前提下,逐渐增加动作的力量、速度和复杂性,并鼓励病人在运动时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水平,使动作更加完美和协调,最终达到康复的预期目标。
4小结老年人股骨颈骨是一个致命性的损伤,常常因股骨颈骨折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造成死亡,因此,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要针对患者身体状况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许学猛.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的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1997,3(13):145.[2]化前珍,刘苏娥,张茹英.重视家属在老年病人临终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5):298.[3]余秀芹,汤优良.牵引患者护理及并发症防治体会[J].中国骨伤,1998,1(2):64.[4]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4.[5]董霞,梁文,田俊英.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褥疮发生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8):46.[6]阎金玉,杨丽华.下肢骨折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1997,12(1):2526.[7]耿丽华,金芳.骨科创伤患者的功能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5):233.[8](美)克鲁逊,南登昆,译.克氏康复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04-205.1222012年7月水,多吃西瓜,冬瓜,保持体液平衡;另一方面,促使膀胱充盈,强化尿意。
产后2h 内认真观察阴道流血量,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增加膀胱内压力,引起尿意。
产后2h 鼓励自行排尿。
2.4及早发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方法有:(1)诱导排尿法。
①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使患者产生尿意。
②温水冲洗会阴:用40~45℃温水冲洗患者会阴部,以刺激尿道周围神经感受器。
③热敷骶尾部:用40~45℃温水将毛巾浸入水中拧至半干,迅速敷于骶尾部,患者往往在热敷的瞬间产生尿意。
热毛巾或热水袋置于患者下腹区热敷15~20分钟,利用热力使松弛的腹肌收缩,腹压升高。
(2)穴位治疗法。
①针刺:取穴中极、曲骨、地机(左)、三阴交(右)。
②穴位注射:新斯的明0.5mg ,取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
(3)开塞露塞肛法。
可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
(4)灌肠法。
利用排便能反射性引起排尿的原理。
(5)中药治疗。
用以上方法治疗无效时,顽固性尿潴留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施行导术。
如留置导尿管,应在患者有尿意时及早拔除,以防止尿路感染等并发症,首次放尿少于1000ml ,以免引起膀胱黏膜充血、出血。
如导尿后拔除尿管仍不能自行排尿,可留置导尿管,每3h 开放一次,帮助膀胱功能恢复,也可进行膀胱冲洗。
临床常用呋喃西林液500ml ,排空膀胱后注入,停留20~30min 后排出,以此锻炼膀胱功能。
在留置尿管期间,应多饮水,使尿量增加,以减少尿路感染。
3讨论3.1产后尿潴留主要是因为分娩时,第二产程延长,胎儿较大,难产造成膀胱及尿道过度受压,导致膀胱黏膜水肿、充血、膀胱充盈减弱无尿意,由于孕期水分大量蓄积而产后躯干下部静脉回流受压解除致产后尿量增多,膀胱充盈快,但膀胱充血水肿,充盈感减弱而无尿意,增加了产后尿潴留的机会。
3.2产后患者因会阴切口疼痛以及不习惯卧床排尿;产后疲劳,精神紧张,害怕疼痛等因素,也使产妇产后不愿意排尿,以上所述均是导致产妇产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给予干预是产后护理工作的重点。
4小结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不但会影响子宫收缩,还可能引起产后出血,危及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不能及时处置,膀胱内潴存的尿液不能排除,还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形成膀胱炎。
因此,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产后康复,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1]金茶花.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48.[2]许俊芳.气囊尿管留置导尿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李先芳.女病人导尿常见问题的处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相关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对252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足的预防和综合护理方案。
结论:对糖尿病足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针对糖尿病的整体护理和对糖尿病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的局部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足;中西医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4-0123-02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护理体会沈菡*邹静瑶*杜叶芳**南通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暨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八病区(214000)2012年5月13日收稿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 )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以肢体末端感染、疼痛、溃疡,甚至坏疽为临床特征,以下肢、足趾、足底部等多处发,病情重、发展快、致残率高,甚至可能致死,治疗、护理起来均颇为棘手。
近年我科对DF 的护理一直以中西医护理为主,配合药物外敷,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2006~2011年5年内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252人,占同期住院糖尿病患者数(2556人)的9.8%,糖尿病足的诊断符合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165例,女87例,平均年龄64.1岁(35~78岁),平均糖尿病史14.2年(5~31年),平均住院时间17.6天(13~34天);入院时空腹血糖均>16mmol/L ,HbAlc >7%,其中再次住院127例,占50.3%;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117例,良好14例,肌电图检查符合周围神经病变的有131例;根据DF 的Wagner分级[1],0级13例,1级35例,2级37例,3级28例,4级17例,5级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