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物质和技术手段,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资源配置优化,竞争、开放,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大战略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有着较大差异,但又有共性的东西,具有时代特征。
一般来说,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物质和技术手段,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资源配置优化,竞争、开放,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现在我们正处在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应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农业,研究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来以现代化为取向的改革与发展,现在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农业,而是正在向现代农业目标迈进的过渡性农业,沿海地区已凸显出现代农业的雏形。
但是也应看到,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建设现代农业仍任重道远。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增大态势,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除水利设施外,其他农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存量上与新阶段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业科技与生产相脱节,技术进步慢。
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的现象。
农业科技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与生产联系不紧密,开发研究水平很低。
这种状况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依赖性增强的要求。
3.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农业发展走了一条低水平扩张、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道路,农业的增长过多地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付出了很大代价。
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4.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
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
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足,主办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单位众多,结果导致批发市场建设除规模、规则无法保证外,市场布局也相当不合理。
信息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5.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支撑保护机制缺乏。
农业基础薄弱,农户积累能力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难以落实。
同时,由于农业效益低下,吸引外部投入的能力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建设现代农业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城乡差距加大,也限制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大战略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在保持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前提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础,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
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是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这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可行而又富有成效的创新。
2.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首先是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除了国家的扶持外,企业自身必须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其次,要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要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多样化。
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第三,要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
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
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3.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
因此,第一,要坚持生物技术为主,机械技术为辅的农业技术路线。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仍然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
虽然在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也可以推行机械耕作,但是由于大量过剩的劳动力无法转移出来,因此就全国总体上看还无法大规模地推行机械耕作,以资本代替劳动。
另一方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广泛推广应用,已经产生过分依赖无机技术的现象,必须鼓励有机技术的应用,使有机技术与无机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因此,我国农业技术路线要以生物技术为主导,把重点放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上。
第二,要提高农业知识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第三,应继续深化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第四,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现代农业国际竞争力。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如禽肉、蔬菜、果品等的出口,多次遭到国外的退货、设限和封关。
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高是不可否认的。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所必须要过的一道重要关口。
农业标准化不仅关系到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外延型、数量扩张的发展路子,使农业走上精细化、规程化、工业化、科技型、内涵型的现代化之路。
一是增强全民的标准化意识;二是按照国际上承认、国家认可、便于操作执行的原则加快制定农业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四是实行规模化种养,推广“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规模化种养的形成和发展。
5.不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和保护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加大对农民文化教育培训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同时加强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设施和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民有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五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注意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六是逐步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政府要逐步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制,以及对农民、低收入者的直接补贴制度。
6.吸引多元资本进入现代农业。
资本的推动作用对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不断加强对资金投向和布局的引导。
投资重点主要是农、牧、渔产品的深加工项目以及开发经营“四荒”、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环境整治建设工程等。
同时,注重引进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以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
二是拓宽农业引资的渠道和方式。
要解放思想,探讨运用融资租赁、产权投资、证券融资、资产并购、控股投资、境外上市和经营权、收益权的有偿转让、兼并等新方式。
三是转变农业招商方式,注重引资实效。
在组织招商活动中,采取多元化的农业招商引资战略,由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
参考文献:[1]郭冰阳.论现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J].经济师,2005,(07).[2]麻茵萍.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1994,(16).[3]谭国雄.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六大关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1).[4]薛兴利,岳书铭,吴士健.农业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06).[5]梅方权.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J].天津农林科技,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