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四讲 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四讲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技术创新⏹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熊比特的创新理念⏹技术创新及其类型、特点与过程⏹二、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家发展的三种类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思考题(四)⏹1.比较¡°技术创新¡±的传统理解,熊比特的创新理念有哪些特别之处?⏹2.简述技术创新的特点与过程⏹3.国家发展的三种类型及我国的选择⏹4.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第四讲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技术创新⏹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熊比特的创新理念⏹技术创新及其类型、特点与过程⏹二、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家发展的三种类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技术创新⏹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熊比特的创新理念⏹技术创新及其类型、特点与过程?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概念是由“创新”概念衍生而来的。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但由于不同活动主体的语言和语境不太一样:企业家有企业家的语言环境、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语言环境,科技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等等,都有自己的语境,因而大家对创新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最早从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来建立技术创新理论的,一般可以追溯到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²李斯特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的约瑟夫²熊彼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率先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的概念,其“国家体系”概念是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第一块基石。

⏹其二,深入地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他强调国家专有因素的独特性,强调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国际背景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影响。

⏹其三,明确地提出了后进国家在面对先进国家的技术限制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所应该采取的国家技术战略,强调了在国内产出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技术创新上对后来的学者真正有影响的是熊彼特。

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一体。

⏹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1901-1906年就读维也纳大学,⏹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²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主要著作:⏹《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内容》1908年⏹《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学说史和方法史的诸阶段》 1914年⏹《经济周期》1939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1942年⏹《经济分析史》1950年创新的本质及其主要内容⏹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①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②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③开辟一个新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而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的狭义的制度创新。

⏹熊彼特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作了区别,指出企业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一种新产品的能力与发明活动并不一致,两者也并不必然并存于同一组织之中。

⏹根据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的观点,熊彼特技术创新模型可以概括如下:⏹(1)从科学的最新进展到重大发明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特定方式的流动(非持续性的);⏹(2)一组企业家(在熊彼特看来,他们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认识到这些创新的未来潜力,并且准备冒险进行开发和创新;⏹(3)一旦进行了一项重要创新,它将导致现存市场结构的不均衡,成功的创新者获得了额外的增长速度和暂时垄断利润作为报酬。

⏹1942年,熊彼持又出版了一本富有创新的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在这本书中,熊彼特不仅发展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的思想,而且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首先,熊波特与过去强调企业家的作用不同,他转而强调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

⏹其次,熊彼特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技术创新是内生的思想。

大企业在创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熊彼特认为大企业在经济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说,“只要我们深入事情的细节,追踪进步最惊人的个别项目的进步的由来,……却分明会追踪到大企业门上……于是我们不免要吃惊地怀疑,大企业也许和创造这种生活水平有更多关系,而不是和降低生活水平有更多关系”。

技术创新内生的思想⏹熊彼特认为,现代大企业会把建立一个研究部门当作首先要做的事。

他说,“一个现代企业,只要它觉得它花得起,它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个研究部门,其间成员都懂得他的面包和黄油取决于他所发明的改进方法的成功。

”⏹因而成功的创新将会是一个正反馈,使该企业成员重视研究和开发活动,进而增强了市场集中度。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

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

这种另一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

“而恰恰就是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正式的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

”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

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一般说来,“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

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尽管消灭的方式不同。

如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

“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因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认为,经济可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

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

“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

”“我们所意指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

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

”所以,“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

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

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

”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

⏹根据熊彼特有关经济“创造性毁灭”的判断,以及有关大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断,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提出了第二个熊彼特技术创新模型的基本形式,即大企业创新模型。

此后,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²弗里曼在其1982年所著之《工业创新经济学》中对这两种模型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熊波特的两个创新过程模型,并非是不相容的,它们各有特色。

大企业是有较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使它们有能力从事产品创新与大规模的工艺创新;它所具有的比较完善的创新组织,又使其可以较容易地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而科技型小企业因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一旦有资金帮助,会更愿意从事创新。

当今许多微电子方面的大创新都是当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明出来的。

微软、网景等公司的发展便是例证。

应当指出的是,作为创新的主体的企业是指现代企业制度意义上的企业,它们具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是创新投入、活动和收益的主体。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循环”论⏹从“创新理论”出发,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1939年熊彼特的《经济周期》一书中出版——他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衰退。

由于“创新”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周期:第一种是长周期,每一周期历时五十年左右;第二种是中周期,以十年左右为一个周期;第三种是所谓短周期,约四十个月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