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要点

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要点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理论概述
张宜洛
本章主要内容
一.沥青混合料的发展 二.混合料设计方法概述 三.矿料级配 四.沥青混合料设计程序 五.混合料关键指标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的发展
一、国际沥青混合料的三个里程碑:
40年代提出的马歇尔试验法,长期的技术标准和试
验方法

60 年代,美国 AASHTO 试验路的铺筑和研究;沥青路
大于自由沥青,越靠近矿料表面其粘结强度越高。
·碱性矿料单位面积上吸附的沥青多于酸性矿料。
图2 矿料与沥青的关系
②化学吸附
·沥青与矿料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生物(化
学键)—粘结牢固、不溶于水。 ·化学吸附仅触及被吸附物质的一层分子。 ·矿料表面的化学性质是形成化学吸附的关键。 ③选择性吸附(吸收)
三、矿料级配
一、级配设计原则
① 粗集料形成稳定的骨架; ② 提供沥青的填充空间; ③ 使各种性能得到理想的平衡; ④ 减少离析 ⑤ 不产生碾压推拥
二、级配理论
级配设计思路:

<0.6mm过多,则不稳定 0.15~2.36mm过低,则VV大,低温性能差。


最大筛孔附近平缓,则粗集料相对较细,表面均匀,易于修整 (中间档次集料增多)
旋转压实仪原理
承受压力和剪切力
150毫米的试模,集料尺寸可以到37.5毫米
Ram pressure 600 kPa
1.25o
旋转压实仪参数示意图
四、沥青混合料的结构
(1)结构的概念
结构特点: 矿料的大小及不同粒径的分布; 颗粒的相互位置; 沥青分布特征和矿物颗粒上沥青层的性质; 空隙量及其分布; 闭合空隙量与连通空隙量的比值等。 结构是材料单一结构和相互联系结构的概念的 总和。其中包括:沥青结构、矿料骨架结构及沥青 —矿粉分散系统结构等。
进行沥青、路面长期性能、混凝土与结构和公路营 运四大课题。最终成果是Superpave设计方法
两个规范和一个方法:
沥青结合料规范、沥青混合料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 。
优点:将试验指标和路用性能结合起来,将野外性能和室内
分析建立直接关系,通过控制车辙、低温开裂和疲劳开裂来全 面改进路用性能。
设计方法:三个设计水平体系 成型方法:SGC旋转压实
S 型级配是在富勒级配图上得出一种嵌挤良好的级配,具有适 宜的VMA和VV,沥青量也不多,且施工性能也好。
100 90 80 70
通过率(%)
60 50 40 30 20 10 0 19.0 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下限 上限 级配线
0.3
0.15 0.075
0.5
n=0.5
2)n法,泰波(A.N.Talbot)级配理论
·当采用多孔矿料时,可能发生沥青的某些组分渗
入矿料的深处。 ·矿料表面上吸附沥青质;矿料表面的细孔中吸收
树脂;油分则沿毛细管渗入到深处;从而大大改善沥青
与矿料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2)吸附过程的改善 ①掺加表面活性物质(沥青中),以改善物理吸附与 化学吸附过程。 ②活化矿料表面,为化学吸附创造条件。 ③矿料初生表面的利用——提供力学化学过程。 ·新表面的化学活性增大——初生表面带电,初生表 面出现自由基(机械破坏作用使化学键断开)。 ·受机械破坏而形成的颗粒表面层的结构发生变化。 阿尔姆斯特朗格观测到:磨碎石英颗粒表面的非晶形 性,深度达50~100m,从而提高了反应能力和吸附能力。 还观察到当石英或花岗石与沥青混合一起磨碎时,发 生了化学键。 实践证明:矿料在磨碎过程中活化可提高活化效果。

“八五”:借助SHRP对比国产沥青、提出自然区划;沥青混合
料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改性沥青研究

“九五”: SHRP 成果应用及推广、 SMA 研究及推广、长寿命路 面的研究
三、我国沥青路面研究方向

验证和完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指标,使其与
路用性能符合

研究改善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新型改性剂与改 性工艺
试验方法:
210kg/cm2(3000Pb/in2)静稳2min;养生12小时; 试件:直径5.08cm(2in);高为2.54cm(1in) 通过夯锤,使试件挤进金属环
试验评价:
测定其密实度 测稳定度:试件挤进金属环的最大荷载(60℃)。
3)Hubbard-Field法
特点:
为适应交通的发展,扩大应用 19mm的粗骨料,试件直径15.24厘 米。通常就叫这为改良的哈巴特法。 较无侧限压缩试验有所改进。但 仍属于一种经验指标;试件从环口 挤出时会因发生碎石剪碎现象而使 稳定度虚假。
4)维姆(HVeem)试验方法
美国沥青协会维姆技术标准
测定项目
稳定度值,≮ 粘结力值,≮ 膨胀量(英寸),≯ 剩余空隙率,(%)
重交通
37 50 0.03 4
中交通
35 50 0.03 4
轻交通
30 50 0.03 4
稳 定 度 计 算
4)维姆(HVeem)试验方法
膨胀量试验
粘 结 力 计 算
4)马歇尔试验法
(2)空间结构
• 沥青混合料属分散系统中的“胶凝”结构。 • 其特点是结构单元(固体颗粒)通过液相的薄层而粘 结在一起,其强度决定于结构单元间的粘结力,具有 力学破坏后结构触变性复原的特点。 • (晶体 / 凝聚结构由细小的晶体结合而成,形成坚固 的空间结构,使结构单元无限接近,结构单元之间发 生化学键,因此具有很高的强度。受力破坏后不能恢 复。) • 结构强度取决于:矿物骨架的结构,沥青的结构、矿 料与沥青相互作用的特点及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
面的设计、施工、结构和材料发生根本变化

90 年代初,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 SHRP )及研究 项目的进行,“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规范及沥青混 合料性能设计”
二、我国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发展
“六五”:普通沥青混合料及改性沥青研究;高温方面:车辙
预估、开裂温度判断、丁苯橡胶改性 “七五”:对比沥青我国沥青路用性能;高温:车辙试验、蠕 变试验、环道试验、加速加载试验;低温:应力松弛试验、路 面温度应力试验;橡胶改性沥青推广

研究新型沥青结构与铺筑工艺 改进与完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 研究沥青路面性能的评价和预测方法
二、混合料设计方法概述
一、沥青混合料设计概述
混合料设计依据:
交通条件、自然条件、材料条件、施工条件
配合比设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技术要求:

满足道路的路用性能
合理选择与组合材料
分析合理的提高性能措施和解决方案
提出适合于工程特点的施工及控制要求
二、沥青混合料设计思路
混合料设计原则:

• • • •
设计
施工
足够的高温稳定性
良好的低温抗裂性 良好的耐久性 良好的水稳性 足够的抗滑能力



√ √
√ √ ×


良好的防渗能力
良好的施工性能




沥青混合料试验(三个途径):
(1)模拟性试验
压入试验、轮迹试验、环道试验以及铺筑试验路 接近实际,但工作量大,费用高,故主要用于科研及特殊情况;
(3)矿物骨架结构
a)悬浮密实结构 b)骨架空隙结构 c)骨架密实结构


悬浮密实结构
骨架空隙结构 骨架密实结构
如AC;
如OGFC; 如SMA;
3.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
(1)吸附过程
①物理吸附(图2) ·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仅有分子作用力,可能有 几个分子层的厚度。 ·被吸附的沥青为结构沥青,结构沥青的粘结强度
筛孔(mm)
1) 富勒最大密度级配曲线方程
1901 年 ~ 1907 年 美 国 富 勒 ( W.B.Fuller ) 与 汤 姆 逊
( Thompson)根据实验提出了矿料的理想级配,认为颗粒
级配曲线愈接近抛物线则其密实度就愈大,提出了理想最大
密度连续级配组成的计算公式:
d d P 100 % 100 % D D


滚轮旋转时,试件便随着试模夹具在设定垂直压力下被不断揉搓、 剪切、压实,直到平衡状态 试件成型时,GTM自动采集试件的应力、应变数据,并显示抗剪强 度变化曲线。试件的应变是通过机器角的大小来表征的,抗剪强度 S。则是用滚轮压力推理换算而得的。
6)Superpave设计方法
1987~1993年,美国耗资1.5亿美元,开展SHRP计划,
与路面实际受力状况差别较大; 适应以粘结力为主混合料,不适用以摩 阻、嵌挤力为主的沥青混合料; 仅以抗压强度来表征也有其一定的局限 性

3)Hubbard-Field法
特点:
较早被用作沥青混合料的一种试验方法1920,目前在美、法等一 些国家还有使用。
最初主要用于沥青砂,其最大颗粒尺寸不超过2mm。
(2)简单应力状态试验
抗压、抗拉、抗剪等 实际应力状态和试验条件差距大,只能分析问题或以半经验方式 使用;
(3) 经验方法试验
marshall法、Hubbard Field法,Superpave法 目前仍缺乏较简便的模拟试验来全面反映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三、设计方法的变化
最早
试饼法 无侧限抗压强度法 (二十年代)
试验参数:
根据最大粒径, =h=5(7、10)cm 试件成型:压力机成型,(300kg/cm2,稳压3分钟) 加有速率:3mm/min 试验温度:20℃(R20)、50℃(R50)(60℃或65℃)
试验评价:
R20(R60、R50) 水稳性(R20,水/R20) 空隙率、饱水率、膨胀率
4)维姆(HVeem)试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