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教学参考
1117 1456
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作为一个公共政策,高考加分的每一个细微变动,都会牵动千万公众的心。

而各式各样的加分现象的层出不穷,更是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使人们对高考的公平性、教育的公平性提出质疑。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1、优先录取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建国到1976年。

1950年,高校招生文件中出现“从宽录取”的概念,主要针对对象为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和华侨学生。

1952年,工龄3年以上的产业青年也享受从宽录取的政策。

1954年,教育部颁布高校招生文件中,首次提出“优先录取”。

1956年,高校优先录取学生增加“烈士子女”和“香港澳门学生”两类。

这一阶段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对工农成分的学生采取优先录取,加大工农成分进入大学的比例。

2、降分录取阶段
这一阶段自1977看至2000年。

此阶段主要对特殊专业和特殊人群给予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1981年规定对报考师范,农林,煤炭,地质,石油等专业的学生可适当放宽录取分数。

1985年,1986年,主要是对体育特长生,运动员降分提供档案。

1987年又增加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政治思想品德突出人员,科技发明或竞赛优胜者,1991年,对于获省级劳动模范,先进工称号的青年,可降分录取。

3、加分录取阶段
自2001年开始,高校招生规定明确了高考加分录取的对象,对省级优秀学生,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突出者,以及科技发明创造者,奥林匹克等奖以上获得者,重大国际或国内体育比赛前六名,国家二运动跋山涉水称号的考生,加分录取。

二、现行高考加分政策概况
目前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照顾性加分,这种加分政策主要是照顾特殊人群考生,如海外华八百,台湾考生,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因分牺牲或到四级残疾军人子女等。

第二种是鼓励性加分,这种加分制度针对的考生如省级三好学生,优
秀学生干部。

奥赛获奖者,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称号等。

第三种为政策性加分,这种政策是国家或地方为了推行某种特定政策,而把加分作为奖励。

如农村独生子女高考时可加10分。

三、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问题
1、加分对象繁多,随意性严重
1950年至2008年,教育部高考加分对象从工农类考生,少数民族考生,华八百,增至14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加分项目林林总总有近200种。

而教育部对某些加分对象的范围界定不明,界限模糊不清。

如对思想政治品德突出者的评价,存在主观性,根据事件受关注的程度,所得评定结果将存在差异,这也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加分证明指定单位过多,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制。

由于加分对象的增多,开具加分证明的单位也随之增多。

目前,加分项目评定单位已涉及科协,体育,外事,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等十多个部门。

但是,却没有专门有效的监督部门负责监督,致使加分政策告假现象严重出现,2010年1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在厦门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作弊事件,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

3、政策容易滋生腐败,成为万马权力寻租。

根据加分办理程序,考生若想加分必须获得获奖证书和证明。

而这一环节,为权力打开方便之门,严重地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例如某中学,73我获得高考体育加分者,领导子女30人,企业老板子女19人,有一定背景人员子女15人,只有8人真正符合条件。

四、对加分政策的改进措施
1、明确加分范围
对于加分的类型,标准,分值,都要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各省市要严格按照此标准来实施加分政策,不得擅自设立加分项目和加分标准。

各省市应该取消当地的“土政策”,教育部直接参与各部门高考加分的认定过程,由教育部统一规范高考加分的对象与加分幅度。

要细化加分项目。

明确加分额度和最高加分限度并逐步减少加分分值和缩小范围。

对于照顾性加分对象,应取消加分政策。

采取优先录取。

对于鼓励性加分对象,应适当减少加分分值。

而对于政策性加分对象,应仅限于在报考本省市的高校时,采取加分提档。

2、明确加分对象
就照顾性加分而言,加分对象可以保留少数民族考生,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各民族教育水平不平衡,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较差,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录取是为了体现社会公平与和谐。

就鼓励性加分而言,存在争议较多,笔者认
为,应取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加分。

这类名称一般是地方性推荐存在不规范行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加分也应该取消,因为其发放标准宽泛且发放量不受限制,可能出现造假现象。

而对于政策性加分,应积极避免,对在特殊时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群,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的奖励,高考加分政策不是福利手段。

3、规范加分程序,设立专门有效的监督机制
加分政策操作往往是封闭的,不公平和不受监督的,人为因素很大,因此,高考加分政策的程序正规化极为关键。

全国各地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应程序公开,操作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严防造假行为,要建立和完善防范与责任追究机制。

应出台制度性的处罚措施。

更就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成立监督小组等。

在高考前后,对拟加分人员名单应予以公示,如借助当地的报纸,电视媒体以及教育网,政府网等途径,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王怡超)
∙ (1117 125202)
∙ (1117 113340)
∙ (1117 112305)
∙ (1117 110946)
∙ (1117 105706)
∙ (1116 152422)
∙ (1116 090929)
∙ (1116 084817)
∙ (1116 083112)
∙ (1116 0825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