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ppt课件
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 ‘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 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 又岂俗物之所妄干。”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 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 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容.
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 字 元亮,私谥 靖节,自号 五柳先 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 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 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 生活。 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 田园生活 为题材进行诗歌创 作,是 田园诗派 的开创者。诗风 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 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 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 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 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 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 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 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 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 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近黄昏 的时候.
属于人的自然 结伴 本性的意趣. 而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 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 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 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 红、山气飘、飞鸟还, 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 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 归,诗人心如止水,如 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 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 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 射出来。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 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写出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优雅高洁的表现。 悠然自得的心情;“南山”描绘出静穆超然的胜景。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无所挂碍,舍弃功 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 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 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 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 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构筑居室
陶渊明
朴素的 田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自得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样子. 采如菊此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 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 “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 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 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 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诈饰,从大自然 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 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 志高远.
3.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 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 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 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 说“而无车马喧”。“心远 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 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 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 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 灵的“焦距”调好,就可 以处闹市若幽谷。
Hale Waihona P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