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分必背09备考主题——爱国一、时评必背时代,在歌声中前进(标题即观点,“时代”与“歌声”以小见大,双线推进。
)①最近,一批新出炉的主旋律歌曲又与听众见面:《我们都是追梦人》《复兴的力量》《时代号子》《和祖国在一起》《青春跃起来》……内容各有侧重,词曲风采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唱出了这个时代的关注。
(开头以主旋律歌曲引入,阐释“时代”与“歌声”之间的紧密关系。
)②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旋律歌曲之所以称为“主旋律”,因为它总能发出时代的强音,击中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这是《我们都是追梦人》描摹的小康路上的奋进场景;“汗也不白流,累也不白受,实干才能出成就,谁也别吹牛”,这是《时代号子》对实干兴邦最质朴的歌咏;“如果不曾长路跋涉,怎知道道路曲折?如果不是跨越江海,哪知道前途壮阔?”这是《乘风破浪再出发》对奋斗历程的回首,对“两个一百年”壮阔征程的展望。
让每一首歌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力量,就能把我们赤诚的心、火热的爱汇入时代的大合唱。
(现实性分析。
歌曲因贴合时代主旋律、激发共鸣而广为传唱。
)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旋律。
今天,即便虚拟现实等技术带来综合感官体验,我们依然需要歌曲这种最古老的媒介,依然需要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山河致敬、为奋斗高歌、为人民喝彩。
上世纪40年代,是一曲《南泥湾》,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品格传遍大江南北;60年代,是一曲《边疆处处赛江南》,赞美了兵团屯垦戍边的累累硕果;80年代初,是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歌颂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解放。
今天,新一代音乐人笔耕不辍,继续写下《脱贫宣言》《金不换银不换》等歌曲,宣示着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书写着对绿水青山的守望。
(现实性分析。
时代因歌声激越高昂、激励人心而熠熠生辉。
)④山川河流稻香,乡关家国故园,主旋律歌曲的底色是爱国。
三年前,有人在香港大学演讲,问及大家的启蒙歌曲,听众席上,先飘来几个微弱的音符:“一条大河波浪宽……”没想到,全场很快齐唱起《我的祖国》。
脱口而出的,不仅是共同的文化记忆,更是对这个国家发自心底的身份认同。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很多时候,语言有表达的边界,歌声更能交心也能暖心。
呼唤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涌现出来,让它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成为人心的润滑剂,成为情感的黏合剂。
(重要性分析。
主旋律歌曲是爱国情怀的先声,是文化底蕴的低吟,引发情感共鸣。
)⑤歌以咏志,我们绝不能小觑一首歌中蕴藏的时代力量。
去年,深圳博物馆收藏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创作手稿。
这首歌词,是1992年12月,作词人蒋开儒一气呵成写就的。
蒋开儒受《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影响,下海闯深圳,很快将所见所闻倾泻笔端;《春天的故事》一经传唱,又鼓舞激励了无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再次选择了深圳,改革开放继续书写着伟大且激动人心的乐章。
春天的故事,唱出了一曲新词。
(重要性分析。
主旋律歌曲是时代力量的背景音,是万千儿女拼搏的战斗曲,激励时代进步。
)⑥时代,在歌声中前进。
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时刻,面对诸多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我们完全应该也能够唱出今日中国的底气与志气,唱出继往开来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
就像《乘风破浪再出发》所唱的那样:沧海横流,这是中国;海纳百川,这是中国。
(展望未来。
提出“时代”当与“歌声”一起,携手共进,共建中国。
)(《人民日报》)二、素材必背引用名言上高度1.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2.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4.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5.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6. 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
——雨果7.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8.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才能给以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阿•托尔斯泰积累素材拓广度1. 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1931 年 9 月 21 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
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
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的尊严,他找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1932 年,吉鸿昌回到祖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后不幸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
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素材阐发】吉鸿昌是一位有名的将军。
在美国,他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在刑场,他为自己不能再抗日杀敌而遗憾。
他用行为彰显了爱国者的骨气,他用热血书写了爱国者的情操。
将军秉义死,未留今日羞。
高格遗万世,无愧献此头。
2. 邵逸夫:兼济天下的赤子“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让其再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几十年来,邵逸夫在公益慈善方面捐款达上百亿港元。
自 1985 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氏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此外,还捐款资助内地的医疗、救灾、文物保护等项目。
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
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
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可谓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
宁波师院邵逸夫图书馆、宁海县人民医院分院门诊楼、宁波市职教中心、宁波市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宁波大学邵逸夫楼……都是邵先生为家乡人民办的好事。
邵逸夫凭借他的生意头脑,把自己的影视、慈善事业经营得如他的人生一般历久弥新;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他毕生写就的慈善传奇却像那传递知识与温暖的“逸夫楼”一样,屹立不倒。
在邵逸夫的身上,慈善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善举,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捐助,帮助他人的行世态度。
无论是高调捐助还是默默奉献,邵逸夫的大襄善举,值得大力褒奖。
【素材阐发】邵逸夫缔造自己的影视王国,完成财富积累后,回望故乡,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建设故乡、发展故乡的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浓浓的桑梓情,是爱国情,是游子年年岁岁的心头事,也让我们为之动容。
3. 于敏:报国心皎洁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 7 年 3 个月,苏联用了 6 年 3 个月,英国用了 4 年 7 个月,法国用了 8 年 6 个月,而中国只用了 2 年 8 个月,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在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时,于敏说道:“童年时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
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正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他才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事业。
【素材阐发】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二、范文必背把小我融入大我(题目即论点,凸显思辨性。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的校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这句话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意义。
1月17日,新时代领路人来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回顾了南开大学百年风雨历程,就如何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如何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指示。
(开篇提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的话题。
)新时代领路人在南开大学参观校史展览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的张伯苓校长在1935年开学典礼上,曾发出著名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如同长空惊雷,激励着无数师生奋不顾身,投身救亡图存运动。
时至今日,仍激励南开师生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重要性分析。
用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及无数师生奋不顾身,投身救亡图存运动的事实,论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以德为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是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
在五千年中华历史中,不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书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
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磨难浴火重生,阔步行走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立德树人,既包含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传统教育观念,也包含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必要性分析。
分论点一:立德树人,以德为重。
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增加辞采韵味。
) 立德树人,关键在人。
立德所树之人,应是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今日中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民族复兴的伟业,亟待一大批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切实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必要性分析。
分论点二:立德树人,关键在人。
)立德树人,首推爱国。
高等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让广大青年学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