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教案)

杜甫(教案)

杜甫(教案)导读:导语: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与李白并称“李杜”,但在艺术上能否与李白相提并论?闻一多先生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先生我们都很熟悉,是位学者,同时也是个浪漫的富有激情的诗人,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自有他的道理。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看一下杜甫能否当得起这句赞语: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3.杜甫生平以三十五岁为界:三十五岁前:(712-745)壮游生活,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齐赵之游;三十三岁,结识李白,同游宋中,北上齐鲁。

此时杜甫一腔豪气,满怀雄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三十五岁后:(一)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年长安生活(746-755)“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有时不得不寄食朋友,卖药都市。

(二)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陷安史乱中四十五岁,授河西县尉,没有接受,不久改任右卫府兵曹参军。

四十六岁,避“安史之乱”,携家北走至鄜州,得到肃宗即位灵武的消息,便只身北向延州,半路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

第二年,冒死逃见天子,在凤翔被授予左拾遗。

因房琯事,几乎问死,后放还鄜州探亲。

在长安过了七个月的安定生活。

四十七岁,房琯被贬,受到牵连,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十八岁,弃官而走,(三)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漂泊西南①四十九岁,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开始漂泊西南十一年(760-770)的生活公元770年逝于舟中,终年五十九岁。

这就是这位伟大诗人简略而艰辛的一生:四方飘泊穷愁潦倒,忠爱朝廷,忧患苍生。

那么,艺术成就究竟如何?还是那个问题: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文学作品大约可分为两类:山峰与河谷。

山峰: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佳作,就像山峰矗立,谁都会承认它的艺术价值。

河谷:艺术技巧并不十分出色,但在那作品中写下的是一代人的梦想、一个民族所走过的路,也许时代背景换了,不能再产生它在当时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巨大的震撼力,就像那河谷,有时不免随着河流的消失而干涸。

河谷似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

比如戴望舒,《雨巷》写得是那样空灵而唯美。

待到日军入侵,挺身而出,关在狱中,备受折磨摧残,狱中所作,艺术技巧并不高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但深深的感动后人。

面对民族的苦难与血泪,义无返顾,出来战斗,这才是大写的人。

至于怎样理解诗,要不要用诗表现出来,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坚持做人的节操,但多数情况下把诗作为纯粹的艺术追求,而有的人则同时用诗来传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的深沉的关注与思考,比如杜甫。

可与白居易作比较:白:推己以利人杜:苦己以利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人中为民代言的诗不少,但作姿态的多,出自儒家理念(民本思想)的多。

而杜甫饱经磨难,小儿子饿死,真正发自内心的血性同情,又能超越一己之悲哀,将他深广的同情投向整个大地,整个苦难中的民族。

所以梁启超称之为“情圣”,王国维亦说“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亦无高尚伟大之文章。

”但这还不是杜甫的全部,杜甫在后人心中不仅仅诗河谷似的伟大诗人,更重要的他还是一座山峰似的伟大诗人,一座后人无法绕过的山峰。

我们来看他的作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初春小雨,如烟如雾,在天地之间弥漫飘散。

而一种春之生机,正是随着这如烟如雾的小雨降临万物,他用了一个“润”字;因为雨是在在夜里,随着春风无声无息地弥漫飘散,他用了一个“潜”字;这一“潜”“润”,便把初春夜雨之神传出来了。

下面我们看几首杜甫的代表作:《蜀相》《登高》《登岳阳楼》,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说。

一.《蜀相》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为何要“寻”,诸葛亮在老杜心中为何如此之重?回想三国那段历史,诸葛亮做出了何等事业!为何?风云际会,得遇明主。

主对臣,尊之爱之;臣对主,忠之敬之。

老杜呢?忠肝义胆,苍天可鉴,却漂泊沦落。

这是对个人的感伤,此中还有对社稷苍生的关怀。

当时,北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一心系念国家的杜甫多么希望能有英雄再现,救民于水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如掩去“自”“空”二字,画面鲜亮、美好。

春草青青,黄鹂婉转。

加上“空”“自”,顿生伤心。

此中有三层意味:春草青青,冬去春来;黄鹂婉转,夕去朝来。

草木年年依旧,英雄却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在这天地自然的永恒面前,人生、功业何其短促!此其一;再言自身,满腹经纶化作一腔心事,可又向谁诉说?这里只有春草,只有黄鹂,只有青青,只有婉转,而不解人事。

此其二;草木无情,哪里理会人世沧桑?只有人看着春草年年转绿,才会触发光阴流逝、斯人不归的感慨。

以景之无情衬人之有情。

此其三。

这“自”“空”二字下得如何,无须多论。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句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德,括尽一生。

亮初隐居隆中,刘备三次往见,恳求出山相助,《出师表》。

天下计,天下大计。

指《隆中对》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

亮佐刘备开基创业,后辅刘禅济美守成,故云两朝开济。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即所谓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联当中,作者充满了感叹、敬仰。

“英雄”兼指古往今来天下一切有志于为振兴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人物。

这一联概括了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没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

中唐王叔文改革失败,念着这两句诗,唏嘘泣下。

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死时无限感慨地吟着这两句诗,三呼“过河”而逝。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

”农业民族相比于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在武力上稍逊一筹,但是先进的文明却也催生出一些具有伟大精神、傲岸不屈的人物,如留胡节不辱的苏武,如怒发冲冠、横枪立马的岳飞,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如以三千人马独守扬州孤城力抗十万清军、宁死不屈的史可法,正是这些英雄支撑起我们民族的天空。

二.《登高》此诗作于夔州。

背景介绍:759年,杜甫来到成都,760年春建草堂。

两年后即762年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剑南节度史。

严武与杜甫为好友,对杜甫多有接济。

762年四月,严武奉诏回京,杜甫送至绵州,时剑南兵马时徐知道叛乱,不能回成都,暂留绵州,不久至梓州,秋末接家人至梓州。

764年春,杜甫携家由梓州往阆州,拟由水路出蜀。

闻严武再尹成都,遂重回成都。

六月,严武荐杜甫为节度史署参谋,检校工部员外朗。

不到半年,厌倦幕府生活。

765年正月,辞官回草堂闲居。

四月,严武死,失去依靠,五月,携家离开成都,买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766年至夔州。

夔州都督柏茂林多有帮助,于第二年迁居夔西,经营那里的四十亩柑橘园,又租得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种,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同时进入创作的一个丰收期,在夔州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名篇即作于此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先看对仗,极为工整,当句对。

再看语言,极为精炼。

十四字之中写到“风”“天”“猿”“渚”“沙”“鸟”,六事六色。

再看句式,一字一顿一换,句式结构与所写景物达到契合无间的程度,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

风急――听觉天高――视觉猿啸哀――听觉以上均为仰视渚清――视觉沙白――视觉鸟飞回――视觉以上从俯视到仰视秋风扑面而来,肃杀、急迫,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所见所闻所感,人立刻被卷入这无穷无尽的秋意之中。

但不局促,为何?注意押韵,用“灰”韵,有回环流转之感。

另外,所选皆是当时当地典型景物,未见如何阔大,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同。

而借视角的变化来见出阔大:仰――俯――仰,仰见天高,俯见沙白渚清,俯仰之间,关怀生出,最终归于仰视,视野重又开阔。

景物繁多,亦见视野开阔,视野开阔,见胸怀博大。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二句写秋景,承“风急”而来。

上二联言景,情在其中。

“鸟飞回”,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

落木潇潇,长江滚滚。

生命老去,无可奈何。

悲,不是悲哀,是悲壮。

人生似江河,江河似人生。

生命的老去,无可奈何,如眼前滔滔而逝的江水,尽管人生在老去,但毕竟还是人生,“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正如滔滔江河,虽然东逝,毕竟还有不尽的后续流水。

但尽管后来不断,绵绵不绝,毕竟仍要流走。

生命本身尽管辉煌,尽管还有一腔热望,但毕竟不再是青春放浪,不再是纵情高歌,人生!流水!让人激动,让人无奈;让人无奈,又让人激动。

正如东坡所言“人生如梦”,辉煌壮丽,不过一梦,尽管一梦,却曾辉煌壮丽。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眼前景转入眼前身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百年――齿暮――悲多病――衰疾――悲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此八重悲是层层累加,似滚雪球,力量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前所言,至此下得“艰难苦恨”一语,沉痛之极。

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不尽悲哀,方有此语。

有艰难苦恨,自然两鬓霜繁。

忧时伤世,忧生伤己,无穷烦恼,欲借杯酒暂消,而杜甫时因肺病戒酒,欲饮不能,又添一恨。

真真是无限悲慨。

虽为悲秋之作,虽为伤怀之篇,却因景界壮博而阔大深沉。

章法:首联(起):登高所见,扣题。

颔联(承):秋景秋色,深重。

颈联(转):毕生之苦,情思。

尾联(结):目下之愁,根由。

句法:句句皆对,句中自对,流畅自然。

首联一、二句分起颔联一、二句;颈联上下句分起尾联上下句。

三.登岳阳楼伟大人格与完美技巧的结合此诗为漂泊两湖所作。

背景介绍:大历三年春(768),杜甫举家离夔州,乘舟出峡,暮春抵江陵,晚秋又由江陵去公安。

在江陵和公安,他都过得不舒畅,人情淡薄,贫困潦倒。

这年暮冬,他终于离开公安。

岁暮,来到岳阳,泊舟岳阳城下。

衰病漂泊,战火未息,感叹身世、伤悼家国,他登上岳阳楼,写下这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慕名已久,于此可见洞庭之美,于此可见对山河一片热爱。

今上:夙愿得偿,一件乐事。

早有耳闻,为何没有得偿所愿?漂泊半生。

为何漂泊半生?山河破碎。

为何山河破碎?不遇明主。

国运艰难,哪里有这番赏景之心!这乐与悲、喜与愁,交错纠结。

这一“昔”一“今”,何其痛也!这一年杜甫五十七岁,如果是青年时代的杜甫来到这八百里洞庭会如何?《望岳》《登兖州城楼》为侧证,意气风发,壮志豪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