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前的圆明园作文【篇一:《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观后感第一次看到《圆明园》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参观大水法之后买的纪念品光盘,这学期又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圆明园》这部电影不是圆明园遗址的介绍,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从圆明园兴建到破环的漫长岁月,而同时,这一兴一衰,又是整个中国近代清朝的兴衰。
一开始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
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
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当时的人,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是这样称呼她,毕竟可能也就在昌盛的清王朝凭借着五千年来的财富底蕴,还有一直不变的中央集权制度,才能造出这样美丽的“夏宫”。
当时有一句话“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
”这就是圆明园,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
然而,美好似乎永远是暂时的,影片在此时画风一转,背景有金色转变成了灰蒙蒙的天空,这就是圆明园带给清朝,带给我们中国人的另一部分,一段令人心酸屈辱的回忆。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
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
当园中无数珍宝被士兵们洗劫一空,又公然拍卖,当联军火烧圆明园,浑然不知自己将300名宫女太监活活烧死时,我的心被又一次深深刺痛了。
在影片中写到雨果所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而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悲剧再次上演。
这座让人赏心悦目的宫殿,就是在侵略者的魔爪之下毁了。
我们那悠久的文化历史,那璀璨的文明就化成了灰烬!没错,就是强盗,他们肆无忌惮地在“夏宫”中烧杀抢掠,而现在,我们还要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将这些东西用高价买回来——圆明园里十二生肖喷水池中的牛头、猴头和虎头。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这也是当时的人所疑惑的,一个繁荣复兴,曾经称霸亚洲的王朝,怎么会沦落至今天这个样子?但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曾经有多少个鲜活的例子在一次次的验证“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古老的经典话语。
但“落后”却是很难察觉到的,更何况是对于清朝这种几乎统治了世界半个世纪的王朝。
落后,起始于西方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相当于给这些西方的人打了一针鸡血,他们用机器逐渐代替了人力,机器不知疲倦,我们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怎能与之相比?比如我们总结了很多可以提高耕作效率的方法,但是我们的动力源呢?充其量不过是牛。
但对于机器就不一样了,只要给他燃料,他就可以一直为你耕作,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就是这样,落后的西方逐渐追上了我们,但其实我们还是有机会的,你看他们还是会像我们“朝贡”,甚至于那些先进的技术仪器,都被当作“礼物”献给了我们!在圆明园的地下室中,还有火炮望远镜??。
他们还是沉浸在了以前的模式中。
但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要不然那些东西怎么可能就这样被丢在在了地下室中?多年无人研究。
当时的中国,真如马格尔尼所说,是“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
从先进到落后,答案如此地简单,伤痛也是如此地深。
中国人从上到下就没有认为有一天会被别人超过,迂腐的制度,落后的技术,愚昧的观点,全部加在了一起,这让外国人忽然发现了,中国已经不是当年了,他停滞了太久太久,该被淘汰了,圆明园,这样一个看似辉煌的产物,也变成了迫害的对象。
“中国是一直在沉睡的雄狮”,当时的外国人如是说。
他们说决不能让我们清醒,于是有了鸦片战争,但可悲的我们昏睡了一个世纪,并没有醒:当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时,国人震惊,而皇帝呢?却仍在皇宫中享受这暂时的安逸。
这与《过秦论》中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签订的条约,并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力!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但是令我震惊的是这一历史事件,居然在大多数国家没有记载,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圆明园的肩上承载的是一段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
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
当时的英军统帅就说这样一个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装备可以征服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当满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
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
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
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儒家奴化教育下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曾听过一位袁伟时教授说过什么是大国,他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
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统治下的君主专制,没有丝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续着传统的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
当外来思想来到中国而是被视为不怀好意,是想颠覆我们中国的,还制造几次大事件。
到康熙时期只留下所谓技艺人,来为皇家服务,其他的一并驱出,而且留在中国的只许信教,不许传教,也不许离开中国。
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断。
康熙的后人更是孝顺,谨遵圣祖遗训,高唱着祖宗法不可灭的人伦道德,做着大国的美梦,一直不肯打开国门,把国家的生机给掐断了。
而英国自1215年颁布《大宪章》后,一直探索新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在1640年爆发英国大革命,为英国的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此时的中国,满族人终于经过几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开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国,延续着几千年制度,唱着大国的幻曲。
圆明园已随那段历史而只剩断壁残垣,如今,所有的繁华都烟消云散,只是那些残垣静静的躺在草丛中,这个见证大国奢华的园林随着大国屈辱而离去,有人说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我说也是,就让它在哪吧,一个民族的屈辱总要留下些什么,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它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后的思考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知耻而后勇,我们应该在历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民族,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电影最后还是雨果的那封信: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就像是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而两个强盗,就这样抢走了他们,身为法国人的雨果,也将这笔财富称为“意外横财”。
整部电影就在这样一种阴沉的语音中结束,在圆明园毁灭后的半个世纪,大清帝国灭亡。
这似乎与我们的时代相距甚远,但看看圆明园,看看那些留下来的断壁残垣,再想一想当年她富丽堂皇的样子,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也是所有人的警钟——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经久不息,落后,就要挨打。
【篇二:作文素材圆明园祭】作文素材导学案(五)宜阳一高语文组高平圆明园祭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本来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中化为灰烬。
150年来,这事没法烟消云散,反而一天天清晰起来,中国人以一种复杂的心态天天祭奠着圆明园。
“圆明”两字本出自佛家语言,博学多智的康熙皇帝用其为自家园林命名,期望佛光永远普照。
从康熙中期国家安定开始,150年历五帝从未停止过对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营造,最后总占地面积达5200亩(近350万平方米),这等规模及气魄随着那把大火成为绝响。
中国人恨哪,我们泱泱大国,竟让那些红毛番鬼欺凌污辱,抢完还烧,没一点儿江湖规矩,难怪他们自己人都说这是一伙强盗,名符其实的江洋大盗。
英军司令格兰特,法军司令孟托邦,都留有了形象,以面相而论,前者阴险残酷,后者狡猾狠毒,我们无法想象150年前的今天,狼烟四起圆明园,狼奔豕突的局面。
圆明园是由两个150年建立起来的形象。
第一个150年,它尽享风光,侍候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还有那个倒霉的咸丰,所有见过圆明园的东西方任何人无不为它惊讶而兴奋,用世界上任何语言赞美它也不过誉;而第二个150年,与之彻底反向,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耻辱写得清清楚楚,读之五味杂陈。
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都不再提及它,回避它,希望从记忆中将它抹去。
学者们说,圆明园与大清国兴衰并行,命运等同;三百年以来,它们同享兴盛时的光荣与衰败时的耻辱,而后者让中国人心如刀绞并不能释怀。
圆明园的废墟今天只能算是个历史痕迹,偌大个圆明园失去150年就剩下这点儿可见的遗址怎么说都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