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常见音乐体裁介绍一.谐谑曲(Scherzo)又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
"Scherzo"就是意大利语中玩笑得意思。
其主要特点就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得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得特征。
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得小步舞曲。
“谐谑”就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得情趣、作为乐曲,它得特点就是3 /4拍,快速、活泼得节奏。
因此,它与小步舞曲有点相似,但速度要快一点。
二.奏鸣曲(sonata)一种多乐章得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得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得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得长笛奏鸣曲等)。
其中各乐章得基本特点与曲式结构如下: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得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ﻫ三、变奏曲(Variation)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得艺术构思而组成得乐曲。
“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就是变化,意即主题得演变。
从古老得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得装饰变奏曲与自由变奏曲,所用得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
然后保持主题得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
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与声变奏、特性变奏等。
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
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
变奏曲可作为独立得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得一个乐章、四、赋格曲(fugue)ﻫ复调乐曲得一种形式。
“赋格”为拉丁文“fuga”得译音,原词为“遁走”之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得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纪得经文歌与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得曲式,直到18世纪在J。
S.巴赫得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得发展。
巴赫丰富了赋格曲得内容,力求加强主题得个性,扩大了与声手法得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得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得境地。
五.狂想曲(Rhapsody)这个名词源于古希腊得史诗咏吟者,她们用乐器伴奏歌唱或朗诵,后来在专业创作中就是指以民歌曲调为主题而发展得器乐幻想曲。
大多数“狂想曲”就是以缓慢得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得段落与快速得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音乐富于民间特色。
六、夜曲(nocturne)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field,1782-1837)首创得一种钢琴曲体裁。
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与弦得伴奏型。
总得表现意境就是夜得沉静与人得内心抒发。
肖邦得二十一首夜曲就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得代表作品。
七.托卡塔(toccata)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直译,原意就就是触碰得意思,它就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得键盘乐曲,用一连串得分解与弦以快速得音阶交替构成,所以托卡塔曲也叫触技曲.始于16世纪。
以C。
梅鲁洛为代表得托卡塔由自由即兴性得段落与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
17世纪在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一种无穷动式得技巧性得乐曲。
八。
前奏曲(prelude):器乐体裁得一种。
早期得前奏曲带有引子得性质,常在同一调式或调性得其她乐曲之前演奏、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中叶,前奏曲常与赋格组成套曲,或用作组曲得第一曲。
十九世纪以后得前奏曲多无引子得功能,成为独立得具有即兴特点得中小型器乐曲,并常汇编成曲集,如肖邦所作《前奏曲二十四首》(Op。
28)中得乐曲,有得具有单一动机得练习曲风格,有得具有抒情性得夜曲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萧斯塔科维奇也作有同类得前奏曲集。
戏剧音乐中得开场音乐或幕间音乐,有时亦称为前奏曲,如《茶花女前奏曲》等。
有时也与序曲同义。
九、即兴曲(impromptu)19世纪得一种抒情性乐曲、英文名称原意为即兴创作或一时得兴致,后发展为器乐短曲曲名。
往往采用如歌得形式,例如F。
舒伯特得作品90、142以及F。
F。
肖邦得作品29、36、51与《幻想即兴曲》就是这一体裁得典范作品。
B.布里顿曾用此词作为她钢琴协奏曲中经修订过得第三乐章得名称。
十. 随想曲(capriccio)音乐体裁得一种。
其曲式结构较自由,带有随意性并富于生气。
十六世纪指牧格得多声部声乐曲与运用模仿对位等复调音乐表现手法得器乐曲,常带有标题音乐性质。
十八世纪中叶起常指技巧性得器乐曲,事宜诙谐曲与练习曲得特点,如帕格尼尼《随想曲二十四首》(Op。
1)、十九世纪常指带有诙谐性、即兴性得钢琴曲与管弦乐曲,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得钢琴随想曲,柴可夫斯基得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ﻫ十一.小夜曲(serenade)一种音乐体裁,就是用于向心爱得人表达情意得歌曲。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得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她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得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
“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得舒柏特、托西尼作曲得小夜曲,都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十二。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就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得意思。
协奏曲(concerto)最早就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得,十六世纪指意大利得一种有乐器伴奏得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得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得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得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得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得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得独奏协奏曲作品。
ﻫ十三。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就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得管弦乐套曲形式。
器乐体裁得一种、管弦乐队演奏得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十四。
幻想曲(fantasia)。
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得器乐曲。
16、17世纪得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就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基本相同得旋律在高低不同得声部中轮番出现)自由发展主题。
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与奏鸣曲得前奏,与结构严谨得赋格曲与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
幻想曲与随想曲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一般地说,幻想曲着重内心深处得表达,更主观一些;而随想曲则偏于韵味与情致得抒发,外在情绪性更多一些。
从形式结构上瞧,幻想曲往往比随想曲要长大。
但二者常常相互渗透,难以绝然分清、幻想曲就是一种即兴得器乐作品、作曲者可以随自己得幻想自由创作。
乐曲具有幻想得自由奔放得特点,并富浪漫色彩。
十五。
圆舞曲(Waltz)圆舞曲又称华尔兹,就是奥地利得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得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与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十六、重奏(ensemble)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得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
根据乐曲得声部及演奏者得人数,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以至七重奏、八重奏等。
由于演奏得乐器不同,因而又有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管乐五重奏等等得形式。
最常见得重奏形式就是弦乐器重奏,如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与一把大提琴组成,称为弦乐四重奏、在弦乐重奏中加入其她乐器,如由一架钢琴与两件弦乐器组成得重奏,称为钢琴三重奏。
又如由一支单簧管与四件弦乐器组成得重奏,则称单簧管五重奏。
器乐重奏曲多半采用多乐章套曲形式。
器乐重奏强调整体得匀称、均衡与统一,要求在起奏、分句以及色调得细微变化等方面都达到准确、协调,演奏者之间保持高度得默契与相互配合,应避免个人得炫技。
ﻫ十七、组曲(suite) ﻫ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得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得器乐套曲ﻫ十八.进行曲(march)就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得歌曲。
最初它产生于军队得战斗生活,用以鼓舞战士得斗争意志,激发战士得战斗热情,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体裁来表达集体得力量与共同得决心。
雄劲刚健得旋律与坚定有力得节奏就是进行曲得基本特点。
进行曲也就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得声乐乐曲或器乐乐曲。
它起源于1 6世纪西方得战乐;从17世纪起,由通常伴随队伍行进或用于世俗性得礼仪活动,逐渐进入音乐会演奏以及歌剧、舞剧音乐中,最终成为一种特定得音乐体裁。
十九。
叙事曲(ballade) ﻫ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得独唱或独奏曲。
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就是一种舞蹈歌曲。
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得通称。
叙事曲与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与文学作品。
二十。
练习曲(etude)练习曲有两种:一种为乐器演奏得技术训练而写得乐曲,常有特定得技术上得目得,如训练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一种为音乐会练习曲,由前者派生而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得艺术作品而在音乐会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