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法讲义

社会保障法讲义

社会保险制度第一节社会保险制度概述一、社会保险的概念、性质、特征(一)概念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工伤、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通过税收或缴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从而帮助劳动者克服上述社会风险的一种正式的国家生活保障制度。

(目的在于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性质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险是社会对劳动者在特殊情况下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种形式。

这种分配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在国民收入中提取一种专门的消费基金,用于解决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后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种形式,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三)社会保险的特征①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是当劳动者遇到劳动风险,失去劳动报酬之后,仍能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

这是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

② 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即凡依法必须投保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不得自行选择或退出所参加的社会保险项目。

③互助互济性: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依据调剂的原则集中和使用资金;即其实质是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后进行平衡调剂,将个别劳动者在特定情况下的损失和负担,在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多数主体间进行分摊,体现了互济共助的特点。

④定期储存性:体现在投保人的缴费上,实际是一种基金的积累,为应付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

⑤待遇的差别性:社会保险由于劳动者的工龄长短、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缴纳费用的多少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保险待遇也有所差别。

⑥社会福利性:社会保险待遇给予每一个符合条件享受此种待遇的劳动者,在通过各种保险金支付的同时,按照实际需要,享受医疗护理、伤残康复、职业重建及各种社会服务。

政府社会保险机构主管的社会事业与商业性保险公司主办的人身性保险业务的区别二、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1、风险分担、互助合作、所得再分配原则2、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利的原则3、统一立法,强制实行的原则4、社会保险基金统一筹集的原则三、社会保险的结构国家基本保险、用人单位补充保险、劳动者个人储蓄保险四、社会保险的立法概况(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立法1845年颁布的普鲁士工业法中,首设强制劳工加入疾病共济社的法律规定,随后,“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被迫强制实行保险制度。

1883年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1884年颁布了《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残疾、老年和死亡保险法》。

这三部法律在1911年合并,另增《孤儿寡妇保险法》,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史称《帝国保险法》)。

(二)中国的社会保险立法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起步较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社会保险立法大致经过三大阶段:1、1949—1966年,是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初创阶段;2、1966—1976年,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长达10年停滞,社会保险立法毫无建树。

3、1976年之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及社会保险立法重新启动。

五、社会保险法概述1、社会保险法:调理社会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险关系(即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之间,因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支付、管理和监督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

3、社会保险关系的主体有:保险人(筹集资金和支付保险费的义务人,在我国基本社会保险中,保险人是国家委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自愿保险中,保险人是国家有关机构核准的金融机构)、投保人(是负有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主体,在基本社会保险中,一般为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也包括个体劳动者和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其他公民,特殊情况下,还包括国家财政部门)、被保险人(是投保人指定享有保险金请求的人,在基本社会保险中,一般为劳动者)、受益人(指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

受益人只享受权利,不承担缴纳保险费的义务。

在社会保险项目中,受益人可以是被保险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具备相应法定条件时})4、社会保险关系的内容:即社会保险关系主体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义务。

5、社会保险关系的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资金、现金、物和服务行为。

第二节养老保险一、养老保险又称为年金保险或老年社会保险,是指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为目标,通过再分配手段或储蓄方式建立保险基金,支付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基本生活费用的一种正式制度安排。

1、特点是:普遍性和年金保险待遇具有可预见性及对法制的依托性(因其金额大,周期长,信用度要求高,管理工作难度大,故需要严格有效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则作为保障)。

2、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甚至是全体公民老年生活的基本需要。

3、性质:属于长期储蓄和延期支付行为。

二、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一)退休年龄条件(二)退休工龄条件:职工退休一般须连续工龄满10年;国家公务员提前退休一般须在连续工龄满30年,连续工龄满30年者提前退休可不受年龄限制。

(三)离休和退职条件三、养老保险的待遇1、退休退职的待遇2、离休待遇四、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1、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储存额中开支,一般按月发给,直至死亡;但对于连续工龄(或缴费年限)较短者,退休(或退职)时,可以一次性发给。

被保险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由其供养的亲属或其他法定继承人贪污继承。

2、医疗保险待遇所需费用的支付,按医疗保险的规定执行;3、其他养老保险待遇,一般由用人单位支付。

五、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确定原则切实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原则;权利义务对等原则;适当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六、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根据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我国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基本目标见教材P261。

(二)缴费比例企业缴纳的费用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不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8%;(三)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其储存额不得提前支取。

职工异地转换工作时,个人账户的财产随之转移;职工或退体人员死亡,其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四)基本养老金的领取达到退休年龄,缴费年限达15年;(五)其他国家基本养老金按月发放,由基础养老和个人账户累积额两部分组成。

职工缴费年限不足15年,不享有基本养老金,其个人账户储蓄一次性支付本人;七、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一)适用的条件和方案见教材P263。

(二)企业年金的组成和缴费标准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①企业缴费;②职工个人缴费;③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企业缴费每年不得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

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6。

(三)企业年金的领取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出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

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

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四)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来管理企业年金。

受托人可以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

第三节失业保险一、失业保险的概念失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其指的是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岗位和机会。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1、法国是最早于1905年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2、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于1986年。

3、我国现行失业保险的法律依据是:1999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其也是我国社会保险立法体系中第一部完整的行政法规。

根据这一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10月26日颁布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2006年1月11日发布了《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一)一般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失业者原是职工且达到一定工龄;失业者须是非自愿失业;失业者在就业期间曾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限未满;失业者仍具有被介绍就业的条件。

(二)我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见教材P265。

三、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标准和支付内容:一是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生活补助的项目;二是以促进再就业为目的的再就业服务项目。

确定失业保险金标准的规则:一是工资比例规则;二是等额规则;三是混合规则。

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水平发放。

第四节工伤保险一、工伤保险的概念和特征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工伤保险的特点:① 工伤保险适用范围最广,它适用任何用工形式的职工,不论其劳动合同期限长短;② 工伤保险的设立与其他险种的设立不同;③ 其赔偿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④是由用人单位承担全部责任的一种社会保险;⑤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伤事故的不同而有差别。

主要法律依据:2004年1月1日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和2002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二、工伤保险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认定劳动者在遇到工伤事故后,要求雇主赔偿,必须提供一定的证据,否则就可认定劳动者的工伤事故是由自己的过错所致,因而须由劳动者自己负责。

无过错责任原则:因为雇主是劳动危险来源的拥有者,故而对危险的发生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特殊情况下工伤归责的规定:①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承继单位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②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③ 在承包关系中,承包人所使用的临时工发生工伤事故时,承包人有用人资格,由承包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若承包人无用人资格,则由有资格的发包人和承包人对工伤事故承担连带责任;④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补偿办法可由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约定;⑤ 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劳动关系终止或转换工作单位时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原用人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在新单位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新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