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一、临床基础1.糖尿病的分型①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胰岛b细胞损伤,胰岛素绝对缺乏)②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往往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

③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④妊娠期糖尿病2.临床表现与主要并发症主要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此处易出1分A型题或多选题)(1)Ⅰ型糖尿病症状特点①主要发病原因是胰岛β细胞破坏②起病急,病情重,典型“三多一少”症状③血中胰岛素和C肽(胰岛素代谢产物)水平很低④容易发生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Ⅱ型糖尿病症状特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①一般有家族遗传史②起病慢,病情相对平稳③多体检时发现④多数人肥胖、食欲好⑤随着病程延长,血糖逐渐升高,可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3)糖尿病主要并发症①靶器官损伤: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病。

(心、血、肾、眼、足)②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冠心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病、脑血管疾病)。

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体高血糖症、低血糖症、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

④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生几率高,血糖控制不好或受外伤时更易发生,感染可见全身各个系统;老年人更易发生,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感染和糖尿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3.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实验室检查):(1-3分A型题或B型题)①尿糖测定:初筛②空腹血糖3.9~6.2mmol/L③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④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⑤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过去3~4周血糖水平⑥血浆胰岛素测定: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⑦血清C肽测定: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四、糖尿病的治疗:(一)非药物治疗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加强运动、血糖监测、健康教育、调整心态、自我保护(二)药物治疗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各异,优势不同,在选药上宜依据糖尿病的分型、体重、肥胖、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药物敏感或抗药性、药品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

1.对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或与α一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双胍类降糖药联合使用。

2.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者、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各种应激情况、严重慢性并发症、消耗性疾病应选用胰岛素注射。

(只要是糖尿病严重或合并其他较重疾病或手术前后,均选胰岛素)3.对2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经饮食和运动治疗尚未达标者,尤其是伴高脂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者可首选二甲双胍,餐中服用,以后视血糖控制情况而增减。

4.对2型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在有良好的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无胰岛素血症时可应用磺酰脲类降糖药。

格列齐特能防治微血管病变。

格列喹酮能防治微血管病变,用于治疗单纯饮食尚不能控制的中老年糖尿病,早餐前0.5h服用。

血糖不稳定时可考虑与二甲双胍合用,使血糖波动性降低。

5.如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α-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选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如空腹、餐前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酰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对糖苷酶有高度兼和性,延缓肠内的双糖、低聚糖和多糖的释放、使餐后的血糖水平上升被延迟或减弱,拉平昼夜的血糖曲线,适用于老年人,随餐中第1~2口食物吞服,6.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对餐时、餐后血糖有显著控制作用。

餐前空腹口服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主餐前0.5h或餐前即服。

7.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患有急性病症如心肌梗死、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者,可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对初发糖尿病者、青年发病者、有酮症倾向、身体消瘦、空腹血糖>1 1.1 mmol/L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

8.对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和2型糖尿病者,所有2型糖尿病与其他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应接受羟甲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冶疗; - o' g, @7 }) A9.对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可首选格列喹酮,10.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可首选合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1.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如瑞格列奈(诺和龙)。

对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仅有二甲双胍被批准用于儿童。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患者,选择每日服用1次的药物(如格列美脲)则更为方便、合适,依从性更好。

(三)胰岛素制剂种类与其特点8小结:超短效胰岛素:餐前10分钟,短效胰岛素:餐前15-30分钟'半慢胰岛素:餐前30-60分钟(超)慢效(精蛋白锌胰岛素):早餐前30-60,超长效胰岛素:睡前30-60分钟,1-2次/天除正规胰岛素静注以外,其余全部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尚可肌内注射。

(四)口服降糖药种类与其特点/目前批准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药)非促胰岛素分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五、抗糖尿病药的合理应用与药学监护【通读,知道大意,能对应选择即可】$1.治疗糖尿病宜依据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顾及费用/效益比值。

9 S治疗理念宜积极,首要是保护和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尽早地采用药物治疗,尽早地联合治疗,尽早地应用胰岛素治疗。

其次,治疗要贴近人体的病理、生理规律,既改善p细胞功能受损,又要减少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基础+团队),两者须兼顾。

提高胰岛素浓度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并举,此外,减肥和降低血脂常有釜底抽薪之效。

2.采用“精细降糖”策略,一种或几种药的联合可使糖尿病患者得到更个体化的治疗。

3.坚持/注重糖尿病监控:监测血糖,关注并发症。

4.注重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尤其是低血糖和休克,严重者甚至致死,药师应提示患者注意,一旦出现低血糖,立即口服葡萄糖水和糖块、巧克力、甜点或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

8①1型糖尿病者不可单独使用磺酰脲类药。

②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一般均禁用磺酰脲类药。

③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要密切监测血糖指标,酌情调整。

儿童和妊娠妇女不推荐应用,肝、肾功能不全及对磺胺药过敏者禁用。

④单用磺酰脲类药不能达标者,应寻找原因纠正或及时联合用药,必要时加用胰岛素。

5.注意保护肝肾功能:糖尿病合并肝病时,宜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推荐应用格列喹酮,因其由肝胆排泄。

6.肥胖型糖尿病者应首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7非肥胖型糖尿病者应首选磺酰脲类药物。

7.服用时间。

(1)餐前0.5h 适于餐前服用的药物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磺酰脲类)、伏格列波糖(α-糖甙酶抑制剂);8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胰岛素增敏剂)起效快,在空腹或进食时服用吸收良好,餐后给药(尤其是脂肪餐)可影响其吸收。

(2)餐中适于餐中口服的药物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α-糖甙酶抑制剂就餐时随第1-2口饭吞服)、格列美脲(磺酰脲类,在早餐或第一次就餐时服用)。

(3)餐后0.5-1h 罗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同类有吡格列酮)4二甲双胍服用后有胃肠道不适者可在餐后服用。

8.注射胰岛素时宜注意的事项(1)注射宜注意其制剂种类、起效、维持时间与就餐时间,一般注射时间是餐前15~30min。

但不同情况下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可调整。

5 B" u6 Z: ~; K(2)注射时血糖高,选择腹部注射,注射稍深一些,适当延长注射和进餐的间隔;注射后要立即就餐,可选择腹部注射;注射后不能按时就餐,选择上臂或臀部,注射浅一些;注射时血糖正常,可选择任何部位,正常进餐;注射时血糖偏低,可选择上臂或臀部,注射浅一点,注射后尽快进餐。

腹部注射吸收最快,其次为前臂外侧,再次为股外侧、臀、双上臂外侧,均是注射适宜的部位。

(3)注射时宜变换注射部位,两次注射点要间隔2cm,以确保胰岛素稳定吸收,同时防止发生皮下脂肪营养不良。

(防治皮下脂肪萎缩)(4)对动物胰岛素过敏者可应用人胰岛素。

(5)注意仅有可溶性胰岛素可静脉给药。

(6)冷藏保存,(7)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宜冷藏,可与胰岛素笔一起使用或随身携带,但在室温下最长可保存4周。

9.应用磺酰脲类降糖药宜注意的事项(1)长期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可促使胰岛功能进行性减退。

约有10%的患者为磺酰脲类降糖药原发性失效。

对失效和所有治疗尚未达标者,宜尽早联合应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和胰岛素。

(2)对FBG(空腹血糖)较高者宜选用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PBG(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者宜选用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缘于短效制剂;(3)长期使用磺酰脲类降糖药可使体重增加。

10.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用时宜注意的事项(1)常致胀气(胃胀者约50%、腹胀者30%),其可通过缓慢增加剂量和控制饮食而减轻反应的程度,或多在继续用药中消失。

(2)与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联合应用,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3)餐前少许液体吞服或就餐时与最初几口食物一起嚼服最适宜(4)与胰岛素同服产生低血糖时,须服葡萄糖而非普通食糖来调节血糖。

11.应用非磺酰脲类降糖药宜注意的事项(1)与二甲双胍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用则有协同作用,但易出现低血糖(2)乙醇可加重或延迟低血糖症状,服用期间不宜嗜酒。

12.应用双胍类降糖药宜注意的事项(1)通常需2-3周的治疗才达降糖疗效,如血糖已控制,可适当减少剂量。

(2)服药期间不要饮酒,乙醇可抑制肝糖异生,增加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

(3)西咪替丁升高二甲双胍的浓度(抑制代谢、排泄),应注意调整剂量。

(4)联合用药治疗的患者,及时监测血糖,注意补充糖分,预防低血糖。

13.应用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低血糖发生率少,不增加体重,保护胰岛β细胞且DPP-Ⅳ抑制剂与二甲双胍合用的降低体重效果更为显著。

)14.规避合用升高血糖的药品(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去炎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可调节糖代谢,在中、长程应用时可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