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执行现状摘要: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犯罪和犯罪人的多样性、复杂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与对犯罪人的处罚目的等为依据提出的。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回应,它的确立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
然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贯彻实施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现实意义;不起诉权;民意;司法观念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意义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审判实践中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是发扬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提倡诚信友爱、增强全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动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运用,对于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用得好,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为我们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如果运用的不好,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处理具体案件,解决社会矛盾,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正确把握好其所要求的”度”,做到宽严得当,宽严适度,才能达到
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刑事司法观念与司法形势变化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
二十几年来以”从重从快”为主题的严打整治斗争,对执法者的执法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认为严厉打击犯罪仍是办案的首要任务,这种理念根深蒂固,甚至在执行中形成了重打击,轻保护的惯性。
长期以来我国过于强调刑法打击犯罪的一面,而忽略刑法对人权的保障功能,重刑主义无论是在立法者还是在一般社会民众中都有很深的社会根基,认为对犯罪行为不严惩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不足以给予人民群众安全感。
而现代法治理念要求以人权保障为核心,强调和谐地调和各方权益关系,重刑主义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但由于受传统刑事司法观念影响,办案人员束缚于传统思维,认为宽严相济仍是一种选择性适用的措施,不存在适用的必然性。
实际操作中存在”宁严勿宽”、从宽处理落不到实处等偏差。
因为”严”不担风险,”宽”则担打击不力、影响社会治安、有被指责办”关系案”、”金钱案”等风险。
所以要努力转变审判人员的刑事司法理念,才能保证在司法过程中切实做到”宽严有据、宽严适度”。
(二)对于不起诉权的限制
对于不起诉权的限制,使得进入诉讼程序的轻微刑事案件无法适用宽容处理。
对于不起诉案件是否属于错案,在检察机关乃至司
法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论和探讨,检察机关内部也一直将案件的不诉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案件质量的标准之一。
这种对不起诉权进行限制的初衷是好的,即为了防止该不起诉权的滥用,但在其发展和适用过程中它的弊端也日益显见,对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限制过大,抑制其功效的发挥,使轻缓刑事政策得不到深入贯彻,而将轻微犯罪人推入繁杂冗长的诉讼程序,对于许多符合法律规定,适用不起诉更适宜、更能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案件,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诉交付审判。
有学者指出,”在实际运行中,检察机关的裁量不起诉权是受到严格制约的,尤其是在追求起诉率的严打态势下,裁量不起诉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笔者认为,应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加入刑事和解制度,把一些犯罪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嫌疑人认罪态度较好的刑事案件纳入和解的范围,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通过自愿调解,把问题解决在捕前、诉前、庭外,不仅有利于缓解日益增加的诉讼压力、节约司法成本,还有利于化解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民意影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民意跟司法并不冲突,它有利于对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的监督,促使司法活动在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合法,维护个案的公正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治进步。
然而,民意的形成之初,往往起因于某一个新闻报道、或者是网络传播等方式。
然而新闻媒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使自身的报能够产生轰动的效应,往往
对案件作煽情式报道,刻意夸大某些事实,偏听偏信,发表批评性评论缺乏善意,无端指责,乱扣帽子,误导民众,使民众所了解的事实还不一定客观全面,就一哄而起,从而形成所谓的民愤。
这样看来,可以说媒体的报道”制造”了”民愤”,或者至少是”扩大”了”民愤”,那么这种”民愤”就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理性”民愤”。
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究竟是媒体之愤,还是民众之愤? 我们知道认定一个人有罪无罪或是最轻最重,是要通过法院依法通过审判程序依靠证据哎综合认定的,而民意往往是自己的推断或是想象,具有严重的情绪性,是非理性的,所以民意最终应该要接受法律的检验。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下,必定给司法人员的司法活动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法官为了规避风险一般都存在着宁严勿宽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民意甚至左右了司法活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更是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所以我认为,司法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具有独立性,法官在裁判过程中不应受到民意的影响,无论民意多么强烈,法官都应该根据法律另行的做出自己的判决。
如何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在认定犯罪时必须要证据充分,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区别对待,当严则严当宽则宽,从宽和从严都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其次,做出的判决要能够对普通民众提供预测性。
比如李昌奎的案件一审中被判死刑立即执行,在二审中被改判为死缓后,当时
民众质疑声一片,人们质疑为什么药家鑫判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李昌奎的行为比药家鑫更为残忍性质更加恶劣,确被判处死缓,这样的判决没有给人们提供预测性,也就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
最后,司法活动要根据法定程序依法进行,公开司法程序。
从社会舆论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司法机关是不信任的,我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司法程序的公开性不高,司法程序不够透明就会使公众产生猜疑,怀疑司法人员办金钱案或者关系案。
程序的不合法,也会导致冤案错案的发生,赵作海案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冤案错案的发生必然导致一些公众对司法机关失去信心。
所以司法人员应当破除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树立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司法理念,提高司法程序的公开性,从而提升普通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信赖。
笔者认为这样做出的判决会尽量减少公众的质疑,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使公众心服口服,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有效的化解矛盾消除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同时对于民意进行了正确引导,使民意尊重法律最终接受法律的检验,从而使司法活动免受民意的左右。
稳固了司法活动的独立性,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下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兴良.《构建和谐社会的刑事法律回应》[s].
[2]晏向华.《刑事和解:体现和谐社会理念》[n]. 载《检察日报》2005年10月21日第3版.
[3]田泽波,高景贺.《轻罪刑事政策的适用》[j/ol].载正义网.
[4]朱艳菊.《轻缓刑事政策适用浅析》[n].载《中国检察官》2005年第9期.
[5]陈兴良.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下)》[j], 载于《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作者简介:许诺(1988-),男,河南濮阳人,甘肃政法学院2011级刑法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