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规划布置

居住区规划布置

的朝向、间距成排布置,使每一户都能获得较好 的日照和通风效果。 • 布置手法有:平行排列、交错排列、单元错接
居住区用地规划
• 2)周边式,是指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 形成较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
• 有利于布置孩子室外活动场地,周边式布置住 宅还可节约用地,提高建筑面积密度,缺点在于 部分住宅的朝向较差,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段会 造成较大的土石方量。
居住区用地规划
• (4)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 1)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应有两个对外联系的通 道,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周围道路相连。其出入 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50米。
• 2)小区内主要道路与城市干道相交时,其交角 不宜小于75度。
• 3)居住区内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 通道。
居住区用地规划
4)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路的纵坡应 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在地面坡度大于8%时, 应辅以梯步,并在旁设置自行车推行车道,方便 自行车的适用。 • 5)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高 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通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 6)尽端路的长度不应超过120米,为便于机动 车辆的调头,应设置12m×12m的回车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 (4)社区塑造原则
• 居住区应在文化、教育、邻里交往、小区治安 等小区服务与保障方面强化社区功能,塑造社区 特征。
• (5)整体性原则和美观原则 •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放到整个城市的层面去
考虑它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应 从营造生活环境的角度去考虑满足居民各种需求 的多样性。
居住区用地规划
居住区用地规划
居住区用地规划
• 6、居住区绿地规划 • (1)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公共绿地

——专用绿地

——庭院绿地

——街道绿地
居住区用地规划
• (2)居住区绿地的分级

——居住区级绿地

——居住小区级绿地

——居住组团级绿地

——宅旁绿地
居住区用地规划
• (3)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原则
(Town House),每户占地规模较小。
居住区用地规划
独立式
居住区用地规划
独 立 式
联立式
居住区用地规划
• (2)住宅布置的要求
• 1)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 应合理、紧凑; 2) 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 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3) 北方地区,应考虑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 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等因素;南方主要应考虑住 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等要求;
• (5)经济耐用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3、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1)选择和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多少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和布置方式 等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 布和布置 (5)拟定各级道路的走向、宽度、布置方式 (6)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8)拟定详细的工程规划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 (1)使用要求 • 提供便捷、合理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各种
需求。
• (2)防灾的要求(安全)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 (3)卫生要求 • 居住区环境应达到相应的卫生标准。
• (4)美观的要求 • 居住区规划应根据当地人的审美习惯,提高视
觉娱乐感,创造令人舒适的环境。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
服务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所使用的场 地。公共建筑用地边界范围内的用地均属于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
• 绿化用地,指小区内绿化所占用的土地。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 4、居住区的规模(人口、用地) -受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的影响 -受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受居民管理体制的影响
居住区的规划布置
一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二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三 居住区用地规划
居住区用地规划
• 1、规划的结构
•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 (2)居住区—居住小区 • (3)居住区—居住组团 • (4)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 (5)独立组团
居住区用地规划
• 2、用地布局结构形式 • (1)棋盘型
• 1)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 原则,形成完整的居住区绿地系统;
• 2)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布局应在居住区总平面规 划时统一考虑,各级绿地都应有恰当的服务半径, 便利居民的使用;
居住区用地规划
建 筑 工 程
室 外 工 程
室 内 工 程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 (3)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 住宅建筑用地,是指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
地以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住宅 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化以及住宅底层的私家院 落。
• 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内各级道路以及广场的用
地,包括道路、回车场合停车场及小型广场的用 地。
居住区用地规划
4) 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 的关系外,还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山地风 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
5) 利于组织居民生活、治安保卫和管理。
居住区用地规划
• (3)住宅的布局 • 住宅组群平面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四种:行列式、
周边式、点群式以及混合式。 • 1)行列式 • 主要是指条式单元住宅、联排式住宅按照一定
居住区用地规划
• (2)直线型
居住区用地规划
• (3)曲线性
居住区用地规划
• (4)混合型
居住区用地规划
• 3、居住区住宅规划 • (1)住宅的类型

单元式住宅

低层花园 式住宅
居住区用地规划
• 单元式住宅
1 外廊式住宅
2 内廊式住宅
3 点式住宅
外廊式住宅一般在四户以上,且每户都能得到均等的居
从日照 的条件看
居住区用地规划
• 住宅建筑的间距
• 住宅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在冬至日满窗日照应 不少于1小时。
• 思考:我国从南到北,住宅的间距有何变化?
居住区用地规划
• 住宅建筑争取日照的措施:

—— 条状建筑错开布置;
• —— 条状与点式住宅交错布置;
• —— 采用南北向的住宅布置方式
居住区用地规划
• 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自然 要素有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方面的 内容,人工要素有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 精神要素,是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 风俗习惯、文化修养等等.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 (2)居住区的工程
• 建筑工程:住宅、公共建筑、建筑小品等; • 室外工程:道路、管线、绿化、铺地工程; • 室内工程:墙体、地板、水电等工程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 (2)生态优化原则 • 尊重、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
用土地资源,节地、节能、节材,建设人与环境 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 (3)综合效益原则 • 综合利用土地、资金、能源、材料,用最小的 消耗取得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最大限度 地提高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的综合效益。
• 或者两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或居住 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居住区用地规划
• (3)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原则
• ( 方便居民使用 )


方便性
适当集中
均等性
分级布置
居住区用地规划
• (4)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 沿街线状布置 • 成片集中布置 • 沿街线状和成片集中相结合布置
居住区用地规划
住条件。由于公共外廊对住户的私密性有一定的影响,居室 的位置宜远离外廊安置,靠外廊一侧宜安排辅助用房。
内廊式住宅采光较差,对住户的私密性影响也较大,住户
的采光、通风条件也较差。
点式住宅与梯间住宅最大的不同在于,点式住宅的楼梯间
和电梯间都集中在住宅的中央,无直接的采光,所以点式住 宅有着与内廊式相同的缺点,但对住户的影响较之内廊式要 小得多,且能利用外墙为住户创造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 居住组团,是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
被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居住组团内设有位居民 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组团绿地。
• 居住组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人口规 模大致在1000—3000人,平均在300—1000户。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 3、居住区的构成 • (1)居住区的环境要素
居住组团级 宅间小路
居住区用地规划
• (2)居住区道路系统的类型 人车分行 人车混行 人车共存
人车局部分行
居住区用地规划
• (3)居住区路网布局的原则。 • 居住区内外联系的道路应通而不穿、安全便捷,既
要避免往返迂回和外部车辆、行人的穿越,又要便于 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 道路的布置应分级设置,以满足住区内不同的交通 功能要求,形成安全、安静的交通系统和居住环境。 • 区内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的居住卫生环境的要 求,区内道路走向有利于住宅的通风、日照。 • 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量减少土石方量,节省 投资,尽量结合自然分水线,以利于雨水的排出。
居住区用地规划
• 5、居住区公共设施规划 •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教 育
医 疗
文 体
商 业
金 融
社 区
市 政
行 政
其 他

服邮服公管

务电务用理
居住区用地规划
• (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 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根据其规模大小、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