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2)颈联最能表达情感的是哪 两个字?请分析。
空,已。
①空,白白地。已,已经,已然。
②当年自许为“塞上长城”是徒然的,因
为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却一事无成。
③表达了岁月蹉跎(年岁已老)、壮志未
酬的悲愤之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置身意境,缘景明情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知识短文《置身诗 境,缘景明情》.
单元学习重点 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 体会和品味诗歌意境美。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象: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 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
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问题:
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
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解答示例:

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
于白茫茫的芦花中(景), 作者用了冷色调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浩瀚(想象) 烽烟——孤、直 长河——蜿蜒(想象) 落日——浑圆
例:大漠浩瀚,没有往日的风舞狂沙。在这无边的苍
茫之中,一缕边关的烽烟直上云间;长河蜿蜒,这游 动的生命之水,流过荒凉,流过孤寂,流向远方,映 着浑圆的落日,五彩的暮云,怎不让边塞孤寂的旅人 感慨万千。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反馈练习: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 程?长亭更短亭。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
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 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 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 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
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 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雨 鲤鱼
明澈 秀丽 生机 勃勃
以清心灵妙的笔触,写出山水之美,渔家之乐。
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
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
炼字型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答题套路
①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 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①解释字义,或说出用法; ②展开联想描述句中景象;
③点出效果 。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 析其表达作用。
诗眼是自和空。
①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②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 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 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③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 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①山 ②水 ③柳 ④花 ⑤村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①“山”的特点是“重”(层峦叠嶂)。 ②“水”的特点是“复”(曲曲折折)。
③“柳”的特点是“暗”(绿阴正“浓”)。
④“花”的特点是“明”(明艳、艳丽)。
⑤“村”的特点不明显,但从“山”“水”两
景点可推知这“村”应是“山野之村”,由此 我们可以推知这“村”应该具有“朴素”、“ 原始”的特点。
置身诗境
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
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 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 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 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
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解 题 实 践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月夜,湖水天光 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 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 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从内容上分)
,主要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
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
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象,品意境,悟情感。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抓特点)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一、诗文扩写式赏析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仔细分析诗句特点,通过合理想象,抓住诗人心态,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 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 飞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在草木上, 草木愈见葱翠。清碧的山泉在诗人身边 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 人正感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试用上面方法扩写以下诗句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 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句,我们从“重 ”“复”可以推知画面应有“迷濛”之美; 从“疑无路”可知,人的心情有些“迷惘” 。而“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有了变化, 从“暗”和“明”可以推知画面应是“明朗 ”“清新”的,人的情感里有一种“惊喜” 的因素。
二、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通过什么内容(借用
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主旨题的解答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 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 迹,这是一幅萧索而凄清的图景,诗人融情于景, 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之情及路径难辨,欲行 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表现了诗人自 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三、炼字意境式赏析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 词、形容词、数词、叠词、虚词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 甫)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不以字胜。故 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 色。”(沈德潜)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
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 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 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 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鉴赏意境关键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 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 则景乐” (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诗 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 的景物入诗。 鉴赏诗歌,要诵读全诗,抓意
涉及的主要内容
意象出意境 炼字出意境
自主学习
什么是意象?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 。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问题归纳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 • • • • • • 杨柳 大风 梅花 美人 杜鹃 羌笛 青鸟 白雪 长亭 长云 翠竹 神女 磁针 竹笛 鸿雁 玉壶 孤帆 寒霜 松柏 灵修 羌管 雁足 冰心 驿路 浮云 飞雪 苦雨 幽兰 菊花 国君 坚贞 寒蛩 尺素 蟋蟀 高洁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
(2)主旨:作者借咏叹王昭君其人其
事,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 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 的怅惘之情。
课堂训练
登科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昔对比直抒胸臆 开头两句采用了________ _ 抒情方式, 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情景式赏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 怎样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 题型。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 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问题归纳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情调、氛围。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 “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切 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