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文化
未尝广度僧尼、崇侈寺庙。”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録》
巻一百九十三:
绍兴三十一年冬,
“金主亮入庐州,诣诸寺庙焚香。”
22:00
三处的“寺庙”一词
都与我们现在的用法一致,
是作为一切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尽管如此,元明以后,
07:00
轻忽高班,陵轹贵仕。”
昭裢的《啸亭续录·御前大臣》说:
“本朝鉴明弊政,
不许寺人干预政事,
命内务府大臣监之。”
如是种种,
“寺人”都是指的宦官。
08:00
《管子·度地》:
“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管子·度地》
此之“官府寺舍”当指官署,
而且是指都城的官署,
这可以从“州中”并称看出。
09:00
《左传·隐公七年》孔颖达
疏:
“三公所居谓之府,
九卿所居谓之寺”。
例如,太常的官署称为太常寺,
廷尉官署称为大理寺,
大鸿胪官署称为鸿胪寺,等等。
寺——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泛称
“寺”之一词
即不专指寺宦任职之所,
而演变成为
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泛称。
《汉书·元帝纪》颜师古注:
09:30
“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寺庙
因而,“寺”、“庙”二词连用
以称中国的一切宗教活动场所,
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6:30
但在实际情形里,
却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据《晋书·佛图澄传》记载:
十六国时,石赵百姓
“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晋书·佛图澄传》
这是迄今所见的
“寺”、“庙”二词的最早连用。
但在这里,
“寺庙”一词很明显
仅是指佛寺,
而不是现在所理解的
17:00
一般意义上的词义。
佛教初入中国,
释迦牟尼在人们心中
的地位
与老子并无太大区别,
故其无僧侣居住的奉祀之地
比照于老子祠,
亦称浮图祠。
后来也称“塔庙”,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解释说:
“正言窣睹波,此译云庙,
17:30
或云方坟,此义翻也。”
塔在印度是埋葬僧人舍利的地方,
后于洛阳城外修建居舍,
遂以“寺”命名,称白马寺,
开了佛教以“寺”
命名活动场所的先例。
之后,由于政府官署
以“寺”相称的淡化,
习惯上,
寺——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称
“寺”即成为
10:30
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称。
隋唐而下,
摩尼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
比照佛教,
纷纷以“寺”命名活动场所,
如摩尼教的活动场所称为礼拜寺、
三、中国寺庙的类型。
先讲第一个问题,
“寺庙”一词的来源。
用“寺庙”一词
泛称中国宗教活动场所,
今天已被运用得非常普遍。
林林总总的
04:00
《寺庙大观》之类书籍,
其“寺庙”一词
都是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但在宋代以前,
乃至明清时期,
人们都很少这样运用。
把“寺庙”作为
中国宗教活动场
所的泛称,
是非常晚近的事。
寺庙
所谓“五帝”,
即是青、赤、黄、白、黑五色帝,
属于太一上帝的辅臣。
同书又称:
雍有天神地祇“百有余庙”。
这些祠庙显然都不是祖庙,
而是神庙。
“庙”义的此一泛化
15:30
意义十分重大,
庙——中国土生土长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
事实上
是把中国土生土长的
所有宗教活动场所纳入了其中。
到了汉末,道教兴起,
逐渐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称谓
“京城玉清昭应宫、上清宫、景灵宫、太一宫、太清观、会灵观、祥原观、大相国寺、封禅寺、太平兴国寺、天清寺、
19:00
天寿寺、启圣院、普安院,以上乘舆亲祷或分遣近臣。昊天上帝于南郊,皇地祇于北郊,或南郊望祭太庙、社稷、诸方岳镇海渎,于南郊望祭天齐仁圣帝庙、五龙堂、城隍庙、祆祠、报慈寺、崇夏寺、报先寺、九龙堂、浚沟庙、
由此引申,
便出现了庙策、庙算、
庙论、庙谋等等词语。
14:00
三代之时,
“庙”之所指概为祖庙。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庙”:
“古者庙以祀祖先,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汉·许慎《说文解字》
当时,奉祀天神地祇的场所郊另有称呼,称为“郊”。
《吕氏春秋·季春纪》:
14:30
“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
“肃肃在庙”之“庙”
即是指奉祀祖先的祖庙。
庙号后世运用极滥的“庙号”之说,
就是由此一意义的引申而来,
指已死帝王在宗庙中的排序。
庙讳
而所谓“庙讳”,
也是由此本义发端而来。
三代之时,
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13:00
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几乎所有重大事务
均需征得先祖的同意
——先祀而后行,
国之祖庙
在国家事务中具有议事廷的性质。
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为称清真寺、
基督教的活动场所为称景寺,
遂使“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
寺——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的一切外来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11:00
在这里,
值得提请注意的是
“外来宗教”的限定。虽然后期“寺”之一词
也被滥用于一些
民间宗教的活动场所,
但在早期,
却基本上仅是用来指外来宗教,
反映了它与鸿胪寺之间的
“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00:00我们这一讲的专题是
“中国寺庙文化”
我是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国寺庙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就是内容相当丰富,
涉及方面很广,
06:30
被认为是不可教诲之人。
《诗经·大雅·瞻卬》: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也就说不可以教诲的人
就是妇女和寺人两类。
顾炎武《日知录·寺》说:
“三代以上,凡言寺者,
皆奄竖之名。”
但是,据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四考证:
寺人在先秦尚不专指宦官,
专指宦官是自东汉以后才开始的。
《新唐书·于志宁传》说:
“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
近于中国的坟墓。按照中国汉晋习俗,
坟墓起后,
四周每立石祠以备祀守,
如著名的武梁祠、郭巨祠等。
受此影响,
汉晋之际的佛寺亦称塔庙,
就是塔于其中而庙限其外,
是以玄应称“庙”为“义翻”。
正是在此一背景下,
18:00
《佛图澄传》
将“寺”、“庙”二词连用
寺庙——所有的佛教活动场所
称所有的佛教活动场所,
而并未将佛教之外的宗教圣所
应该指出的是“官府”、“寺舍”
虽然同指官署,
但是是内外有别:
“官府”是指外廷的官署,
08:30
而“寺舍”是指内廷的官署。
秦代立国,
以寺宦任外廷之职,
寺——寺宦任职之所
遂将寺宦任职之所
通称为“寺”,
“寺”的内涵由之扩大,
遂不专指内廷。
至汉,推行“三公九卿”制度。
“九卿”又称“九寺大卿”,
官署均以“寺”称,
运作以及捐赈活动;
01:00
第五讲、中国寺庙文学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文学
与寺庙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角色;
第六讲、中国寺庙美术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壁画、
雕塑以及其他美术作品;
第七讲、中国寺庙伎艺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音乐、
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
01:30
第八讲、中国寺庙民俗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展开的
19:30
子张子夏庙、信陵君庙、段干木庙、扁鹊庙、张仪庙、吴起庙、单雄信庙。
以上并敕建遣官,仍令诸寺院宫观开启道场。五岳四渎庙、河中府后土、亳州太清宫、兖州会真宫、河中府太宁宫、凤翔府太平宫、舒州灵仙观、江州太平观、
20:00
亳州明道观、泗州延祥观、兖州景灵宫、太极观,以上并敕差朝臣或内侍自宫斋香合祝板驰驿就祈。五岳真君观、泗州普照寺、西京无畏三藏塔,以上并遣内臣诣建道场。”
旅游、节祭、收藏等民俗活动;
第九讲、
中国寺庙文化的功能与效应,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宗教、
社会功能与社会文化效应;
第十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
承袭与涵化,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
承袭方式与变迁情形。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不仅与佛教一家有关,
02:00
它涉及诸多宗教、原始与民间的分类和称谓,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中国寺庙文化不仅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科学,在雕塑、壁画、题咏等方面,也都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堕。”
高诱注说:
“郊,祭天;庙,祭祖。”
三代而下,
“庙”之内涵逐渐扩大,
庙——奉祀祖先的祖庙和奉祀神灵的地方
除了仍指奉祀祖先的祖庙外,
同时也用来指奉祀神灵的地方。
《史记·封禅书》说:
15:00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
言长安东北有神气,
成五采,若人冠娩(冕)焉。
„„于是作渭阳五帝庙。”
渊源关系。
二、“庙”考
11:30
“庙”者,
许慎《说文解字》说:
“尊先祖皃(貌)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郑玄笺《诗经·周颂·清庙》:
“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
——《诗经·周颂·清庙》郑玄注
《康熙字典》引历代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