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南方网讯1963年,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学习雷锋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

雷锋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

具体地讲,就是指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早在参军之前,雷锋就已获得众多嘉奖。

入伍以后,雷锋更是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他把平时积存的200元钱无私奉献给抚顺市的人民公社建设和辽阳灾区人民;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补票;主动帮助外出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义务担当校外辅导员。

雷锋始终如此,“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愉快”,而对自己却一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在生活上,他从不乱花一分钱。

他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

入党后,他刻苦学习《毛泽东选集》,经常在被窝中打着手电看书。

1962年,雷锋同志不幸牺牲,他的事迹、箴言广为传颂,他的伟大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千千万万群众,人们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水平大为提高,使解放后形成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尤其在青少年中开创了一代新风,培育了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涌现出一大批诸如焦裕禄、蒋筑英、张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式先进人物。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雷锋精神更具时代价值。

90年代初,“亚运雄风”在中华大地高扬,为雷锋精神的深化再续篇章;被称为“当代雷锋”的优秀共产党员朱伯儒关心失足青年,使他们感受到雷锋精神的温暖;上海水电工徐虎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奉献给居民,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诸种不便的爱岗敬业、为他人真诚服务的苦干实干精神,更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

(编辑:念青)雷锋生前战友郑恩庭老人表示要宣传雷锋精神到永远南方网讯今年70岁的郑恩庭,为宣传雷锋精神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先后38次受到各级的奖励,其中11次受到省军级以上单位的表彰。

各种荣誉中,他最看重的是“学雷锋标兵”。

不久前,武警新疆兵团6支队邀请郑恩庭为300名新兵做雷锋事迹的报告。

因宣传雷锋,郑恩庭名气越来越大,请他作报告的单位也越来越多,他从不拒绝,有请必到,有时一天连续讲3场,嗓子都讲哑了,仍不休息。

他说,这是对生前战友最好的缅怀。

郑恩庭1949年参军入伍,1959年调到雷锋生前所在团任干事。

次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这个团,在欢迎新兵的大会上,雷锋代表新兵的发言,给郑恩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与雷锋结下不解之缘。

1960年8月,郑恩庭受团党委的指派,前往雷锋所在的运输连调查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

他和雷锋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并翻阅了雷锋参军后的日记。

雷锋的精神,特别是雷锋捐款200元支援灾区建设的模范事迹,使郑恩庭激动不已,夜不能寐。

经过一个月的挖掘,郑恩庭执笔整理出了全国第一份反映雷锋事迹的翔实材料。

他在向领导汇报时说:“中国需要雷锋,社会离不开雷锋精神。

”郑恩庭常对人讲:“弘扬雷锋精神,必须孕育一代新人。

”1986年,郑恩庭光荣离休,他把离休视为生命的又一个春天。

他曾先后任11所中小学德育工作顾问、校外辅导员。

为给小同学上好思想品德课,他自费订阅有关报刊10多份,还自学教育学、心理学,并结合新时期学雷锋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自编教育提纲和授课教案。

他把用雷锋精神教育人贯穿于全过程,采取多种形势宣传雷锋事迹:在班级、全校讲雷锋的故事;先后4次组织“学雷锋、学赖宁、学英模答题有奖竞赛”;两次编写雷锋事迹连环画;组织雷锋故事小组,在低年级巡回演讲雷锋的故事……1990年6月,郑恩庭回老家探望80岁的老母亲。

他专门用4天时间到抚顺市,走访了雷锋小学。

从此,抚顺市雷锋小学和石河子市一小结成了友谊学校。

郑恩庭视宣传雷锋精神为己任,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宣传到哪里。

42年来,他在全国各地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报告,直接受众达百万人,被人们誉为“雷锋精神的播种人”。

(编辑:念青)二.沉睡了40年的雷锋感情故事南方网讯他挥动手臂指挥同伴小心翼翼地将汽车驶过一道弯角,缓缓地,汽车顺利开过他身边,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汽车后轮撞到了木桩,埋在地下的半截木桩“蹭”一下窜起,击中了他的右太阳穴,鲜血从鼻孔和嘴里流淌而下,他倒下了……那天是3月5日。

这个年仅22岁的汽车班班长再没有醒来,但他的故事却影响了之后不同时代的一批又一批中国人。

“3·5”,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雷锋”再次向我们走来。

日前,一部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雷锋在我心中》举行了签名售书仪式,两位签名者的身份表达了出版社对该书价值的评价———“这是作者和雷锋生前死后四十余年战友情怀的一次倾诉”。

作者之一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俱乐部主任、部队作家陈广生。

按照他的说法,“这本书是本人几十年来断断续续反复采访、核实雷锋史实的记录”,也正是在这本书中,他首次透露了“雷锋与3个女伴的感情故事。

”当天,陈广生告诉记者,早在1963年,他就采访到了雷锋的这段感情经历,“之所以没写出来,是因为它涉及到有关姑娘,又和爱情沾了边,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总以为这类事会给英雄抹黑。

其实雷锋也是人,有着和普通年轻人一样的感情,我觉得有义务,也有责任把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雷锋写出来。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是雷锋昔日的战友乔安山,一部以他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据该书透露,1958年11月,鞍钢在湖南湘潭、长沙、望城地区招收了最后一批青年工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雷锋认识了杨必华、张月棋和易秀珍3位姑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作者陈广生写到:这是沉睡在我采访笔记里多年的故事,直到1980年我才让它苏醒。

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大字的指引,恐怕它还会在我的采访笔记中继续沉睡下去。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个讲不完的故事,初恋的情节更是深埋心底。

雷锋性格热情奔放,喜欢交友,乐于助人,结识了不少同龄女友。

他18岁那年相随北上鞍钢的几位女伴,就有许多深埋心底的故事。

作者有幸,早在1963年就在采访笔记上记下了她们的心迹……教雷锋学跳舞张月棋回忆:在鞍钢,每天上班紧张劳动一天,下班后,我们这些年轻姑娘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外出看戏、看电影。

工厂职工俱乐部每周举行一两次舞会,我们也是常客。

杨必华最先学会了跳舞,接着把我和小易也教会了。

雷锋对跳舞不感兴趣,小杨几次想教他,他总是不想学。

我们知道,他的业余时间多半是在职工俱乐部图书馆里度过的。

记得有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又到俱乐部去跳舞。

半路上遇到雷锋,杨必华又一次邀他去学跳舞,他哼哼哈哈地答应了。

可是进了俱乐部的门,他又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杨必华和小易这次没客气,舞厅里音乐一响,她俩到图书馆硬是把雷锋拉到舞厅来了。

杨必华对他说:“业余时间不能光看书。

今天我们要改造改造你这个书呆子。

”杨必华拉起雷锋的手刚要下舞池,雷锋发现了乐队旁边贴着一张“注意事项”,他笑着对小杨说:“杨姐,这里有规定,穿带钉子的鞋不准入场。

你们看我这鞋!”我们一看,雷锋鞋底前后掌果然钉了许多鞋钉。

这下,雷锋像得救似的又跑回图书馆看书去了。

杨必华、小易感到很扫兴,跳了一会,就拉着我走出了俱乐部。

我们回到宿舍不久,雷锋从图书馆回来了,杨必华把他叫进屋来,问他为什么不学跳舞。

雷锋想想说:“我不反对跳舞。

下次换双鞋我一定学,我看学跳舞并不难。

但我反对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跳舞上。

我觉得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雷锋的话打动了我们,从此我们几个常常跟雷锋一道去图书馆看书,雷锋也跟我们学会了跳舞。

一天没穿的皮夹克1959年除夕,厂里举行联欢会,这一次雷锋主动邀我们去跳舞。

当杨必华拉着雷锋教他跳快步舞的时候,我们发现雷锋的打扮实在太土了。

会上的男男女女穿戴得都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只有雷锋还穿他那件已经褪了色的蓝布夹克,布罩裤上和鞋上打着补丁。

有一次,我看见雷锋在缝补一双破旧线袜,就对他说:“袜子破成这样了还补啊!一个年轻人,出去玩玩也该有件像样衣服,你没钱吗?”后来我听表哥说,雷锋不是没钱。

春节前,几个湖南老乡向家里寄钱,有人钱不够,雷锋就主动解囊。

工人王大兴给母亲寄去50元,其中30元就是雷锋的……我们知道后都很感动,也多次劝雷锋:天暖了,该换季了,该买的衣服就买两件。

后来雷锋真的买了一件棕褐色的皮夹克,他穿上后,我们都夸他漂亮多了。

奇怪的是,整整一个春天,雷锋从没穿过这件新衣服。

每次出去,还是穿他原来的那一套,而且又多了个把补丁。

我们一再问他,他就是不说,后来他见我们老问,就拿出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老家县委赵书记写的(雷锋曾是他的通讯员),信中希望雷锋“艰苦奋斗,永不忘本”。

雷锋说,买了衣服第二天,接到了这封信,对照自己思想,越来越觉得惭愧。

“我从农场来鞍钢没几天,还没什么贡献就讲究吃穿起来了。

”这件事给我们几个女伴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深爱雷锋的姑娘易秀珍一直对雷锋有着深厚的爱慕,在书中,她敞开心扉,披露了这段不为人知的感情故事。

得到雷锋因公牺牲的消息后,我不知道哭了多少回。

直到现在,夜里我还常常梦到他。

雷锋活着的时候没有对我说一句爱我的话,死后他常常来到梦里对我说:小易,我爱你……我白天想,夜里梦。

大家说我对雷锋有点痴情,也许是吧。

真的,我这个人觉悟不高,当初之所以毅然离开鞍钢那样好的环境,到这个大山沟里来,嘴上说是参加焦化厂建设,其实心里想的是雷锋。

雷锋离开鞍钢后去了焦化厂,我心里觉得空落落的,总觉得身边似乎少了点什么。

他走的时候答应给我写信,可我一连七八天也没看见他的信,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一横心,坚决请求领导也批准我到焦化厂去。

雷锋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我的心,见他夜以继日忙碌不停,我又高兴又心疼。

他太不知道心疼自己了,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学习,衣服脏了不知道洗,外衣破了也不补,吃饭经常是馒头、稀饭就咸菜,很少买点好菜吃。

看见这种情况,我想帮他照料照料,又怕别人说三道四,心里矛盾极了。

尽管这样,我还是变着法让他吃得好些,穿得暖些。

就说吃饭吧,我就拉他搞“互助”——他买饭我买菜,买来好菜一块吃,免得他上顿下顿都吃咸菜。

雷锋的被子是旧棉絮,后来我趁他洗被子的时候,悄悄地把自己的棉絮换给了他。

11月,焦化厂建好了,我有一次问他:“想回鞍钢吗?”他憨笑着不说话,反问我怎么想的。

我急了,说:“你留下,我也留下,你走,我也走。

”我想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得非常明白了,他回答说:“小易,我告诉你吧,我要当兵去!”虽然当时我很吃惊,不过我还是很理解他,雷锋多次说过,他从小是苦孩子,是党把他培养大,当兵是他从小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