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
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 5 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 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 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他经子母补泻取穴。
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的阴谷穴, 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的子穴阴谷;若肺经的虚证,可取脾经的太白穴。
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的母穴太白。
这即是他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变化密切相关。
《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这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
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 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一一丘墟;肝经一一太冲;小肠经一一腕骨;心经一一神门;胃经一一冲阳;脾经一一太白;大肠经一一合谷;肺经一一太渊;膀胱经一一京骨;肾经一一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 ),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 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经穴分类名。
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0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
(肝胆相表里)四、郄穴:经脉气血汇聚之处的腧穴。
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此外,郄穴亦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五、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 nt),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经穴分类名。
或称腹募。
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
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
《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