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评价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评价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评价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学前教育评价英文名称:Preschool Educational Evaluation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学、教育统计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前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学前教育评价》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严密结合的学科。

既要关注国内外学前教育评价基本理论思潮,又要体现学前教育评价的技术性与方法性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前教育评价的特点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特点,为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学前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第一,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包括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历史沿革、主要种类、基本原则等;第二,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

包括目标的分解、指标体系的形成、标准的界定并形成标准体系、加权的计算并形成计量体系等评价方案的系统框架的编制;第三,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

包括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搜集评价资料的工具、评价资料的统计分析、评价实施过程中主评者及被评者的心理及其调控;第四,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主要模式和策略等评价思潮。

学习《学前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掌握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常用方法、主要原则,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开展幼儿发展评价、教师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综合评价等评价实践。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论问题第一章横向分析——学前教育评价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本部分运用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两种维度,对学前教育评价作概括性介绍。

横向分析主要涉及学前教育评价的涵义、类型、功能、步骤、原则等内容。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涵义,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类型,体会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熟悉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2.教学具体内容一、学前教育评价的涵义(一)价值与评价(二)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三)学前教育评价的涵义二、学前教育评价的类型(一)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四)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三、学前教育评价的步骤(一)准备阶段:组织准备、人员准备、方案准备(二)实施阶段: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三)总结阶段:评价报告、结论反馈、元评价四、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激励功能(三)调节功能(四)甄别功能第二章纵向分析——学前教育评价发展历程及经典理论1、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部分从纵向分析的角度对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主要涉及学前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评价理论。

要求理解四代评价发展的历程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观念内容,重点掌握行为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并对各个评价模式进行评价。

了解外貌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

2、教学具体内容一、孕育时期——主观经验考核阶段《学记》中的记载、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二、测量时期——第一代教育评价(一)代表人物:桑代克、比纳、麦科尔等(二)主要内容:学业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三)优点缺点:三、描述时期——第二代教育评价(一)经典理论:泰勒——目标评价模式1.受行为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影响2.八个步骤:(二)主要缺点——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四、判断时期——第三代教育评价(一)经典理论1.斯塔弗尔比姆——CIPP模式评价为决策服务:计划决策、组织决策、实施决策、再循环决策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2.斯克里文——目标游离模式(二)主要特点五、建构时期——第四代教育评价(一)经典理论1.斯塔克——应答评价模式2.库巴、林肯——第四代教育评价(二)主要特点1.以人为本,民主多元参与2.重视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3.评价价值标准的建构生成第二部分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问题第三章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1、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几个基本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理解指标、标准、权重等基本概念,能够编制适当的评价方案;知道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常见干扰因素,并掌握基本的控制干扰因素的方法。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一、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方向性原则——关于主体需要及价值标准(二)客观性原则——关于客体属性及资料搜集(三)可行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容易实施(四)效用性原则——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起到现实作用二、基本阶段及主要任务(一)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2.人员准备3.方案准备(二)实施阶段1.搜集评价信息:全面、客观、准确、足够、时效2.整理评价信息:归类、审核、存档(三)总结阶段1.分析信息,作出评价结论及建议2.撰写评价报告3.反馈评价信息4.对评价活动的再评价三、干扰因素及其控制(一)评价者的心理因素1.角色心理2.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4.从众心理5.成见心理6.类群心理(二)被评者的心理因素1.自卫心理2.迎逢心理3.应付心理4.攀比心理5.焦虑心理第二节准备阶段——评价方案的设计一、评价方案的标准(一)效度(二)信度二、评价方案的内容(一)明确评价目的(二)建立指标体系(三)分配指标权重(四)确立评价标准三、指标体系的建立(一)初拟指标的方法1.头脑风暴法2.因素分解法(二)筛选指标的方法1.经验筛选法——集体调查统计法四、指标权重的分配(一)专家会议法(二)特尔斐法(三)两两比较法(四)秩和运算法五、标准体系的确立(一)评价标准的要素1.强度和频率2.标号3.标度(二)确定评价标准的方法1.形容词标准2.数字标准3.形容词数字标准4.内涵式标准5.外延式标准六、形成评价方案体系第四章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1、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搜集评价资料的常用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及其他常用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常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学前教育中搜集资料方法使用的特殊性。

巩固加深对评价资料的统计分析的各种集中量、差异量,尤其是常用的统计检验如Z检验、t 检验及F检验在学前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实施阶段——搜集评价信息一、观察法二、调查法(访谈、问卷)三、测验法四、表现性评定法第二节总结阶段——评价结果、反馈及元评价一、评价资料的分类与整理二、评价资料的统计分析三、评价结果的表达与反馈四、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第三部分学前教育评价的实践问题1、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评价基本理论、掌握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熟悉几种常见的学前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及其操作方式。

在结合学生的见习实践模拟操作、尝试运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评价理论,掌握评价方法,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

2、教学具体内容一、幼儿发展评价二、教师评价(一)准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二)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评价(三)园长素养评价三、幼儿园综合评价(一)基于求职者视角的优质幼儿园评价(二)基于家长视角下的优质幼儿园评价(三)基于教育专家角度的优质幼儿园评价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2学分,教学计划规定上课为16周,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

根据不同内容,可灵活地采用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见习经验。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见习实践中的现象进行评价分析,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充足机会。

(2)要重视学生的现实问题与学术思考。

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学前教育评价中的学术前沿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学术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基本学术理论修养。

同时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具体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实践编制,如不同视角下(毕业生、家长、教育专家)优质幼儿园的评价表、幼儿教师基本素养评价表、幼儿园园长素养评价表的编制。

让学生在具体评价表的编制过程中,主动深化所学内容。

(4)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在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的考核采用结构成绩,考核包括:考勤成绩、平时作业、期末考核,各部分所占比例:考勤成绩20%、平时作业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50%。

五、学时分配六、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教学参考书:[1]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执笔教师:张盈盈教研室主任:教学系(部)主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