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欣赏——篆刻》教案设计
课题: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欣赏——篆刻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二年级上册册第二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篆刻作品,了解中国篆刻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了解篆刻过程步骤。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可以自己刻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
3、情感目标:对篆刻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通过了解中国篆刻的艺术美,认识篆刻艺术在中国历史上的渊源文化。
2、教学难点:欣赏篆刻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学生自己动手刻印。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用具:教材、印章、小刀、印泥。
(二)学生用具:课本、小刀、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2分钟)
提问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古装剧的经典台词引入本课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喜欢看古装剧的同学,应该都听过:“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钦此。
”这类的话,在这段话的后面有一个章,以此来证明这段话的有效性。
后面的长是皇帝的玉玺。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方寸钤记——藏书印(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10分钟)
本课学习目的:本节课通过了解各个时代的篆刻作品和由来,同学们也能自己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印章。
师:我们都说一幅国画作品,诗书画印缺一不可,有了这些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篆刻艺术是我国悠久而又独特的传统艺术。
1、藏书印也称为藏书章。
藏书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
(板书)
藏书印:书法、章法、刀法。
从藏书印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1)书法:
提问学生藏书印中用的什么字体,简单讲述书法的演变过程(书法的书体),以此引入篆刻为什么叫篆刻。
师:同学们知道最早的字体是什么字吗?——象形文字。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象形文字让学生猜测是现代汉字的什么文字,然后再引出文字的演变过程。
(简单讲解即可)
书体:甲骨文、篆、隶、楷、行、草。
(板书)
提问:篆刻为什么叫篆刻,而不用其他的书体来命名?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多用篆书,先写后刻,所以称为篆刻。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社会交往,经济贸易频繁,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者个人权力的信誉凭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姓名或官名为入印内容。
(2)章法:
教师讲解并板书篆刻艺术的分类、刻法、材质以及篆刻艺术的演变过程。
(板书)名印白文阴刻——刻字
分类:闲章(诗词印)刻法:
鉴藏章(唐宋印)朱文阳刻——刻背景
铜质(为主)
金
材质:银兼用
玉
石(元明清)
篆刻演变过程: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近代
教师对板书内容逐一进行讲解,并结合书本内容让学生对其进行直观了解。
(3)刀法:
2、教师讲述印章演变过程(结合历史故事进行讲解)。
师:印章在古代并不叫印章,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古玺”,到了秦王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钱币后,古玺称呼也对其改进。
秦王自己的玺可称为“玉玺”,王以下的官员称为“印章”。
体现了秦王的独裁专制。
3、教师讲解印章设计、排版并在黑板上板书。
4、讲解印章制作步骤:
(1)用铅笔设计印稿;
(2)用签字笔把字体描黑,要注意描出笔画的粗细变化;
(3)把印稿反过来敷在印面上。
问:字是反着写到橡皮擦上还是正着写在上面?
为什么?
(4)用签字笔把笔画全部描一遍,注意行笔速度不要太快,待笔水渗到纸的背面后再行笔;
(5)用小刀刻字,刻镂空字并板书刻法;(提醒学生刻字时并不是在字的笔画上划一刀,而是用挖的,将字挖出镂空字,并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6)讲解阴文、阳文刻法,并板书刻法;
(7)完成刻章后,将作品放在印泥上,印出刻的内容。
(三)教师布置作业:(20分钟)
1、每人刻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按照老师刚刚讲述的过程来制作;
2、老师在黑板上贴一个作品展示区,刻好的同学将印章拿到上面做展示;
3、教师巡视课堂,提醒学生刻章制作过程,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四)作业讲评:(3分钟)
将学生刻好的印章拿到讲台,抹上印泥,展示在黑板上,对学生作品进行逐一讲评,表扬及鼓励。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我们刚刚初略的了解书法的整个演变过程,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欣赏各个朝代和书体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和我们中国历史的底蕴,我们处在一个键盘的时代,但是也要重视我们的艺术瑰宝。
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通过多练字、写字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篆刻的艺术欣赏
书体:象形文字、甲骨文、篆、隶、楷、行、草。
(板书)名印白文阴刻——刻字
分类:闲章(诗词印)刻法:
鉴藏章(唐宋印)朱文阳刻——刻背景
铜质(为主)
金
材质:银兼用
玉
石(元明清)
篆刻演变过程: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近代
七、教学后记:
本课把欣赏课改为手工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刻印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过程有小故事穿插,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寓学于乐相结合。
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动手能力强;教师掌握时间不足,课程结束学生作业完成数量少。
教师参考教案知识点:
春秋战国印
这个时期印章称“古玺”。
古玺印在章法上空灵奇异,变化多端,常利用文字的大小宽窄和笔画的长短,巧作错落穿插,打破平整匀满的呆板格局,字的个体形态自然。
秦印
秦代是我过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印章艺术上也是如此,秦印是从战国古玺到汉印的承前启后的过渡形式,秦印较战国古玺更为谨严方正。
秦印对印章有一定的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玺,臣下一律称印。
秦印最大特点是印章边栏有界格,方形的是田字格,长方形为日字格。
印材以青铜为主,多出凿刻,铸印较少。
在进行文字改革的同时,以小篆代替籀文入印,并使文字更合适印章形式而加进方、直笔意。
秦代的阴文印对有些繁复字体还作了一定程度上的简化,为汉印的缪篆打下了基础。
唐宋印
唐宋文化艺术兴旺发达,印章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与之密切相关,因此出现了多种风格的印章,在文字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容纳了大篆、小篆、摹印篆等多种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