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学前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学前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内容零散,无系统;
(3)想象的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从轻信、依从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评价到对内心品质评价。
(3)从比较笼统评价到比较细致评价。
2、试用所学的有关儿童思维发展的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幼儿A能正确回答:“这里有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
幼儿B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
试分别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
2.情绪的不稳定性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
3.情绪情感的外显性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儿童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的发展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 婴幼儿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是,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以至情绪本身,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赖于正确的培养。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
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3、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3岁的佳佳一直由外婆带着,很少有与其他同龄人玩耍的经历。她的父母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刻意多安排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你能对佳佳的父母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根据何在?
答:这主要与该种类型的儿童的社交技能和性格特点有关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能力强、聪明、会玩、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只是孩子进行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在交往过程中,能否受到其他同伴的欢迎,关键要看其亲社会的行为的多少,而脾气急躁、容易冲动、不友好则正是其亲社会行为较少的表现,所以就较难为其他同伴所接纳,出现交友困难,对于这类儿童,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2.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如,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而年长儿童则已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这一点在前面的情绪的分化中已经涉及,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的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分化、增加。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例如,2~3岁年幼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对幼儿,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别是误会、不公正对待、批评等,会使幼儿非常伤心。
所谓情绪动因是指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
2.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1.丰富
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
(1)首尾规律;
(2)近远规律;
(3)大小规律;
(4)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5)无有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
学前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学前儿童无意想象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答:第一幼儿A: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论述题(共25分)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