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田间水的管理——益阳传统农活(12)

水稻田间水的管理——益阳传统农活(12)

水稻田间水的管理
——姚国文著《益阳湖区传统农活》(12)
这里介绍的是湖南益阳市洞庭湖平原区(以下简称为益阳湖区)的传统(1956年前的)农活——水稻田间水的管理,是姚国文著《益阳湖区传统农活》的一部分。

水稻田间水的管理是一项常年性的工作,其中,从春耕开始至稻谷收割这段时间是水管理的重点时期。

一、稻田蓄水设施和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要搞好水稻田间水的管理,首先要搞好稻田畜水设施和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一)稻田畜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每一丘稻田四周的田埂就是稻田的畜水设施。

稻田畜水设施的管理就是要管理好稻田四周的田埂,不让稻田里的水从田埂向上泄漏。

一般而言,不做子堰的田埂是不会漏水的,主要是防止做子堰的田埂漏水。

为此,一是要要定期筑好稻田田埂的子堰(见上文《挖子堰和重筑子堰》)。

二是定期检查作有子堰的田埂,如发现作有子堰的田埂有漏水的地方,就立即堵死。

因为稻田作有子堰的田埂土质较软,泥鳅、鳝鱼有时会在此打洞,如果泥鳅、鳝鱼打的洞从通这丘田通到了下丘田或排水沟,那么这丘田的水就会从这些洞流到下丘田或排水沟。

另外,耕牛在田埂上吃草时,牛脚把稻田田埂踩塌了,引起田埂淌水或漏水,开始时水的流量可能很小,但时间长了,水流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堵好,整丘田的水都会放干。

(二)稻田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每一丘稻田的排水沟和溢水口就是稻田的排水设施。

稻田排水设施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好稻田的溢水口。

稻田的溢水口(当地称月口)要建在便于排水的位置:稻田周围有小溪、小沟等排水通道的,该稻田的溢水口一般建在临小溪、小沟等排水通道的田埂上;其周围与小溪、小沟等排水通道不相邻的稻田,溢水口建在由这一丘田的耕种者作子堰的田埂上,因为作子堰的田埂两侧的两丘稻田之间有一定高差,而且田埂作子堰一侧的稻田比另一侧的稻田高。

溢水口一般宽约0.15米。

面积较大的一丘稻田,溢水口可以适当宽一些,也可以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溢水口。

2、定期检查溢水口,如发现溢水口有漏水的地方,就立即堵死。

因为稻田的溢水口处土质较软,泥鳅、鳝鱼有时会在此打洞,如果泥鳅、鳝鱼打的洞从上丘田通到了下丘田,那么上丘田的水就会从这些洞流到下丘田。

另外,耕牛在田埂上吃草时,牛脚可以把稻田的溢水口踩塌,引起溢水口漏水,开始时水的流量可能很小,但时间长了,水流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堵好,整丘田的水都会放干。

3、面积大的稻田在晒田和在稻谷收割前排水前开好排水沟,开挖的排水沟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从稻田的一侧或稻田的中间通到溢水口。

开挖排水沟的办法:①用耙头将这一条线上(宽约0.25米)的所有禾苗,一兜一兜地连兜子周围的泥土一并挖起,放置在这一条线两侧的禾苗中间;②将排水沟位置宽约0.25米、深约0.25~03米范围内的泥土探出堆在两侧的禾苗中间(排水沟靠近溢水口的一段要深一些)。

二、春耕期间稻田水的管理
春耕期间是指从清明节前后开始至插秧之日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在稻田春耕期间,稻田里都要有水,尽量做到稻田里的泥土表层都浸泡在水中。

为此,在春耕初期的耕耙过程中,
就要做好各丘田的子堰,以保证稻田田埂不漏水。

三、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的管理
从插秧之日起至稻谷收割之日为止的水稻生长期间,要确定好稻田溢水口的高度,使稻田里保持一定高的水位。

稻田需要保持多高的水位,溢水口就定多高。

稻田溢水口的高度定好后,下雨时多余的雨水就会及时从溢水口排出,使稻田保持一定高的水位。

另外,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溢水口的高度。

有自流灌溉水源的稻田,溢水口可以定低些;没有灌溉水源、完全靠天下雨的稻田,溢水口的就定高些。

大雨或暴雨后要及时挖开溢水口排水,排到适当的时候又及时把溢水口堵住,并将溢水口定位在适当的高度。

同时还要根据禾苗各生长期的不同需要,适时调整稻田溢水口的高度。

水稻生长前期,有自流灌溉水源的稻田实行浅水勤灌促分蘖。

移栽时保持泥面水,移栽3天后实行浅水灌溉,灌后让其自然落干至田面见泥后再灌浅水,反复进行,实行浅水灌溉和露田相结合,由于灌、露结合,交替进行,土壤中含氧量较充足,促进了新根萌发,分蘖早生快发。

水稻生长中期,有自流灌溉水源的稻田要适时晒(搁)田促壮蘖。

即当禾苗长到扁草时(即禾苗装包前),或倒四叶开始抽出时,需要将稻田里的水放净,让太阳晒几天,这称之为晒田。

晒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当地有“禾干扁草,越干越好”的说法。

稻谷收割前把稻田晒干。

当时种一季稻,为了便于收割,稻谷快要成熟的时候,要把各丘田的溢水口挖开排水。

面积较大的各丘稻田,还要开挖排水沟,以尽快排干稻田里的水。

四、稻谷收割后稻田水的管理
稻谷收割后至第二年春耕前,传统的农作有三种处置稻田的办法:大多数稻田是种春收作物或绿肥植物或蔬菜;少数稻田是打白水田;极少数稻田是农民对其放任不管。

(一)种春收作物、种绿肥作物、种蔬菜稻田水的管理
见本书《水稻收割后稻田的利用》内的有关内容。

(二)打白水田的管理
稻谷收获后稻田复潴(水积聚称潴),当地称之为“打白水田”。

1956年以前,在每年秋收以后,一些农民将地势较低、积水条件好的稻田打白水田,这是当时农民让稻田休养生息的一种办法。

打白水田水的管理简便,即在稻谷收割以后,将稻田耕过来(也有不耕的),灌满水,并始终保持稻田有水,直至春耕。

五、灌溉
把水输送到田地里称为灌溉。

天旱时,如果发现稻田里没有水了,有自流灌溉水源(如附近的池塘或灌溉渠道里的水可自流进稻田)的,就及时从自流灌溉水源放水进稻田;有灌溉水源(如附近的池塘或灌溉渠道里有水)但不能自流进稻田的,就及时组织从灌溉水源里车水灌溉;没有灌溉水源的,就只能等天下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