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种养实施方案
生态水产产业核心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稻鱼综合种养
稻鱼综合种养以水稻为中心,以水产养殖品种为主导,以生态安全为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推动,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规模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项目建设基地基本情况
基地位于石嘴山生态水产科技产业园(高速公路西侧,玉皇阁大道南侧瀚泉海北侧),养殖水面120亩,具有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电力资源充分,养殖条件优越。
二、项目技术实施方案
1、项目田块技术要求
稻田选择。
选择本公司现有120亩稻田作为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水源充分,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旱涝保收,蓄水能力强,管理便利。
稻田准备。
试验、示范田的田埂要加宽、增高,一般要求高出田面50 厘米以上,顶宽60-80厘米。
在田埂对角线上开好进、排水口,并设置二层以上拦鱼栅和尼龙网,防止鱼逃逸。
开挖鱼坑鱼沟。
在田边或田中挖鱼坑,坑深80-100厘米。
鱼坑依田大小而定,圆形为好,一般不用水泥砌护。
田中开鱼沟,沟宽50厘米,沟深30厘米,沟呈“十”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等形状,并与鱼坑相通。
一田一坑,坑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
2、水稻品种及养殖鱼类选择
水稻品种选择。
选择茎秆粗壮坚硬株型紧凑、耐水淹抗到伏、耐肥抗病害能力强、生长期较长的水稻。
以我区宁粳43号、宁粳47号等优质品种作为试验、示范水稻品种。
养殖鱼类选择及放养。
稻田养鱼为彭泽鲫,水稻移栽后10-15天放养鱼苗。
试验田放养密度为250、300、350尾/亩。
放养规格为50、75、100克/尾,一般每亩放养80-120尾;共9块试验地,每块试验地面积1亩。
其余91亩示范地放养密度为300尾/亩,放养规格80克/尾。
放养时间同试验地。
3、鱼稻管理
适量投饵。
在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基础上,可人工适量投饵。
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饵。
定时(固定每天早上8- 9时,下午4-5时)、定点(固定在鱼坑或鱼沟水较深的地点投饵)、定质(基本保持每天饲料种类一致)、定量(鱼体重的3% - 5%)。
晴天投饵,阴天、雨天酌情不投或少投。
饲料喂膨化鲫鱼料。
日常巡查。
坚持每天早晨、傍晚巡查,查看有无漏水,鱼
栅、田埂有无损坏;做好天敌防范,发现有问题及时处理。
暴雨天气要注意防涝防逃。
供水调节。
采用浅-深-浅型供水方法。
当白天气温高时,应打开水沟进水,提高水位,给水田降温。
水温30C°时,鱼吃食旺盛,鱼进入大田吃虫,吃去多余的秧苗。
晚上降低水位,继续降低土温。
秧苗栽好后,浅水活苗后,逐渐加高水位,这时鱼进水田吃食,直到水稻第一次分蘖时,放掉部分水,轻轻晒田,让太阳的暴晒破坏稻田泥上的氧化膜,让氧气进入水稻的根系中供氧,促进分蘖。
鱼则进坑。
在水稻第一次分蘖之前,鱼在田中游,鱼稻共生。
水稻分蘖充分时,长到拔节阶段,要灌深水。
水稻节拔够了,要重重晒田,促进抽穗。
在拔节阶段又是鱼在田中畅游共生阶段。
水稻出穗3-5天后,又要清晒水稻,鱼再进坑养殖。
鱼在沟、坑中,投喂人工饲料。
3、稻鱼病害防治。
水稻病虫防治。
水稻病虫害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等。
坚持“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防治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控肥控水、深水灭蛹等技术,采用灯光诱杀和性引诱剂诱杀技术,实施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
选用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鱼苗、加强苗源的病源管控,加强生
长环境的管控,防止出现过密、高温、低温等逆境。
入田前用2% - 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消毒。
在高温季节用1毫克/升漂白粉沿鱼沟、鱼坑食场周围挂袋,预防细菌性和寄生虫性鱼病。
发生鱼病及时治疗,定期调节水质。
施肥管理:施肥能使水稻高产,并能促进稻田微生物繁殖,增加鱼类天然饵料,提高鱼产量。
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基肥,轻施追肥。
施用化肥,将鱼集中到鱼坑中再施。
最好施用复合肥(10千克/亩)、尿素(10千克/亩)、钙镁磷肥(20千克/亩)。
4、关键技术
环境一致。
鱼苗运输过程尽可能保持温度、湿度与苗场一致,避免高温、低温运输,避免长途运输,避免过密运输。
使用安全农药与化肥。
施肥施药前,疏通鱼沟,将鱼集中到鱼凼中再施肥施药。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对鱼安全的肥料。
农药、肥料使用量按安全剂量,切忌任意加大剂量。
施药前要加深水位,要尽量喷在水稻的叶片上,喷头朝上,减少药物落入水中,降低农药对鱼类的危害。
饲养安全管理。
鱼苗下田前,做好鸟害防御设施。
禁用除草剂、碳铵等有毒有害农药肥料。
控制水质。
溶氧量3毫克/升以上,pH值7.5左右。
5、捕捞收获
保持水流畅通,缓慢排水,夜间排水,天亮捕获,鱼自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