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
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
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关键词:剪纸艺术,文化内涵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
各种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
在我国民间美术中,剪纸艺术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剪纸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历史渊源久远。
现在发现的最为早期的剪纸是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先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
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然后剪出来的。
其中有一幅对猴团花剪纸极其精彩,在几何形的内圈之外,剪出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围成一个圆圈。
每对猴子相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好像正在林间嬉戏,极其生动,富有情趣。
由此证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剪纸艺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因为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通,应用的范围又很广,所以,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原还是边疆,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剪纸。
它成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1.1 单纯古朴剪纸艺术材料工具简单,形象单纯而质朴。
剪纸的造型是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概括夸张的,他们大胆删去了一切繁枝縟节,只保留物象最强烈、最典型的外形和最具特征的部分,它简练的线条、极富装饰性的程式化的处理方法,着力从整体与大的结构关系方面表现人物的动态、神情。
形体简洁生动,力求给欣赏者一个完整而统一、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在作品中只保留、传达最主要的东西——性格特征、气韵和神态。
它不求肖似,在夸张方面极为大胆、奇特,主观色彩强烈,对不同物象的情感、神韵、动态作生动的刻画,并赋予它们生命的活力。
剪纸艺术的创造者是民间的妇女,她们朴实的、纯真的心灵,是剪纸艺术质朴特征的内在根源和决定因素。
民间艺术家在气质的单纯、创作的自发性与幻想特征方面,更接近于天真的儿童。
他们象儿童那样从未经过专门的技巧训练,情感的因素胜于理性。
他们笔下的形象更富于率真的情绪,有更多的稚气和拙味。
剪纸的质朴还显示着这样一个特色:它从不给自己的形式以负载过重的内容,这包括不让它再现逼肖的、繁琐的现实图画,以及不让它表现超出其形式所能容纳的观念内容。
作品以简而明,只展示一种情绪,一刹间的心境,是美的愉快,使观者于不觉之间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
质朴从来是许多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
文人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在气质、品格和艺术素养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彼此的“质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文人艺术家是“返璞归真”,民间艺术家是本色的朴与真。
但两种朴与真都求内外之和谐、形式之单纯、抒情之真诚,这些又是相通的。
剪纸艺术不仅质朴,它还有活泼、充满了生机和朝气的一面。
有一首民谣是唱剪纸的:“拍得巧,对得巧,两股剪子对起来铰。
铰对燕,满天飞;铰对兔,满山跑;铰对山羊角对角,铰对老牛啃青草;铰对鸳鸯铰对鹅,铰对孩子笑呵呵……”。
这是多么快乐、多么富有生气的农村景象啊!它所表现的是终日劳作的人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热烈向往、祝福和祈祷。
欢乐、幽默、热烈,把生活理想化,把自己的美好人格赋予自然对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特色,经受了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的不衰的幽默感和乐观精神,在剪纸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反映。
1.2 题材寓意吉庆,托物寄情剪纸是民间的,也是艺术的。
它的创作者、欣赏者和保存者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
他们创作这些剪纸作品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以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自己理想的目的。
它伴随着喜庆节日、礼仪祭奠等民事活动,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作为刺绣底样为女红所用。
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作的。
农村妇女仅需一把小剪刀,她们或母女相传,或师徒相授,代代延承,衍生不息。
她们虽然没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但她们更可以不拘成法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劳动人民凭借着聪明才智,在艺术实践中,将剪纸这一艺术形式锤炼的日趋完善和丰富多彩。
剪纸艺术象一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它是中国民间美术这个百花园中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鲜艳花朵。
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和农村妇女的创作。
正由于此,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是与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
它包罗万象,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劳动群众喜欢的家禽和家畜:鸡、鸭、鹅、猪、牛、羊等,喜闻乐见的动植物:老虎、狮子、猴子、仙鹤、梅花鹿、荷花、梅花、兰草、牡丹等,还有谐音寓意、祈福迎祥题材:石榴结子、连年有余、百年好合、五谷丰登、福寿双全等。
以及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都是剪纸常常表现的题材。
在这些题材中,生动的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饱满、亲切、纯真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2 剪纸的样式剪纸的样式很多,最常见的有:(1)窗花。
它主要流行于北方,北方的窗户多用白纸糊,每年春节都要更换一次新纸,再贴上色彩鲜艳的窗花,使人感到特别清新、亮堂、喜庆热闹而有新年的气象。
窗花在民间剪纸中占绝大部分,所以在有些地区成为剪纸的代称。
(2)门笺。
又称过门笺、挂笺等。
张贴门笺有驱邪、招财之意,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
(3)喜花。
又称为礼花,是我国民间结婚、生子、节庆喜事时用来装点各种器物和礼品的一种剪纸样式。
常有美好的寓意如:“双喜”、“双全”、“事事如意”、“喜上眉梢”等,以突出礼品的外观美。
(4)鞋花。
鞋花是用作鞋面刺绣底样的一种剪纸样式。
在民间剪纸中,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是一种重要的样式。
它的纹样,一般比较疏朗、匀称。
剪纸形式除上述的几种外,其它形式还有很多,不在此赘述。
3 发展历史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讨论与分析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参考文献[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2]陈通顺.美术鉴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3]王光敏.剪纸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张凤琴.中国民间剪纸技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5]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