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二轮微专题之板块构造理论(共28张PPT)
2019届高三二轮微专题之板块构造理论(共28张PPT)
板块的运动
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市油地幔 对流驱动的。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 较高的地方,
地幔物质上涌, 上涌的物质收到 岩石圈的阻挡, 在岩石圈底下向 两侧运移,到温 度较低的地方下 沉,导致板块的 俯冲和板块的消 亡。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 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
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 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 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 地带. 地球板块的拼合
意义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 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 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 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2.海底扩张学说
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 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 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 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 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 提出海底扩张学说。
内容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 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 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 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 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 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 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 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 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 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学说 2.海底扩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历史背景
1620年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 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 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 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 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 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0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 阿尔弗莱德·魏格纳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 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
板块划分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其中除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 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 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 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 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 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 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 隆。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这些板块都是活动的, 如太平洋板块,从太平洋东部中隆生长脊新生长出来的大洋壳,平均 每年以5cm的速度向西移动,两亿年内可移动10000km。从东太平洋 中隆至马里亚纳海沟的消亡带正好为约10000km,而马里亚纳及其附 近海底岩石年龄也正好为1.5—2亿年。这雄辩地说明太平洋底大约每 两亿年更新一次。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地表构造 板块划分 板块的边界 板块运动
地表构造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 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 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 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 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 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个岩石圈 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 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 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 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 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 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 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 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 的基本格局。
内容
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 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 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 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 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 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 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 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 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 更新一次。
意义
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 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 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 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 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 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 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板块构造学说
背景
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 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 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 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 开始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 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 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 体引伸。
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处在缓慢地移动中。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板块相互间存在三种 状态,:第一种是彼此接近的汇聚型;第二种是 彼此远离的分离型;第三种是彼此交错的转换型。 地球表面的演变都在这三种拼合状态下发生,比 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 是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的下 方形成的;在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着一条巨大断 裂——圣安德烈斯断裂,它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 大陆板块彼此交错而转换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