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
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
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
《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
《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
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是中国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着;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全书共三部;
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和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三、简答
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
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也被作为超小说。
一是故意暴露叙
事行为的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实生活反映的观点。
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对象。
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或“叙事圈套”(吴亮语)。
(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
《虚构》第十九节开头:“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
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
有时将作者、叙事人与小说人物合为一体。
(2)有意暴露小说
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
(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
(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拼图:非逻辑叙
事结构。
3、“形式”背后的意义:马原小说对新的哲理意义的寻求。
(1)叙事的张力。
空间叙事,有空间的对照,
形成叙事的张力。
(2)给偶然性以至关重要的位置。
(3)阐释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4)文化哲学意味。
3、新写实小说与“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何在
答:①、叙事话语:由宏大叙事回到日常生活叙事: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日常生活叙事——食色、性、结婚、生小孩、油盐柴米将醋茶,为了生存找门子拉关系等等。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食。
《伏
羲伏羲》——色。
②、叙事立场:由启蒙叙事回到平民化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立场是启蒙叙事。
作家就是
精神导师——如柳青在《创业史》第十五章对“人生岔道口”的议论;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平民化叙事。
作家与读者是平等的关系。
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
——所谓零度叙事
(价值中立)。
③、叙事风格:由意识形态叙事回到原生态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英雄人物被神化。
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原生态叙事。
所谓原生态叙事,就是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客观自然地描写生活,不仅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反而有意识地展示生活底层的东西,写人与生活的本来面目。
④、叙事法则:由传统叙事走向现代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法则主要是传统叙事。
新写实
主义小说大量地借鉴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
其一,放弃塑造典型人物。
其二,移植新的叙事手法。
写生活流。
突破传统的情节模式。
四、论述题
1、《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答:《白鹿原》:对近代历史的阐释——超越阶级斗争模式。
对民族文化的解秘。
1、白嘉轩形象:
仁义文化的载体。
(1)耕读传家——虽为地主,有家产(有药房等),但从不放弃劳动,亲自犁田——与农民没有两样。
要儿子进山背粮,体验劳动的艰辛。
注重子女的教育,严格要求他们读书学习。
(2)广行仁义——组织“交农”事件;周济不得不卖地的李寡妇;与长工鹿三以兄弟相称;建乡规民约;
建学堂;
(3)慎独——批评鹿三从背后暗杀田小娥。
宣称“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
”(4)传统道德卫道士(负面因素)——拒小娥入祠堂;修塔镇“妖”等。
2、论述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第2编 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文学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
等
1、在语言上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的语言,汪曾祺小说有民间叙事风格
(1)浓郁的抒情色彩(少浮躁)
(2)原生态状态瞎的民俗风情画卷(质朴)
(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不渲染)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洁净)
2、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传统美德。
《受戒》和《大淖记事》。
《受戒》中一对活波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与人情的欢歌。
3、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
《钓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货币使人变魔鬼,《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职业》写的是失去“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陈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义、男权专制的
残暴。
4、小说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很少涉及现实生活,具有回忆性特点
5、有着浓厚的“散文化”氛围。
情节上,描绘故乡民俗风情,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结构上,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劳动来构建的,也就是按照生活“生活的原貌”来描写的。
常常先写
环境,再写人写事。
小说中充满文艺性的叙事,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
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
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
语言上叙事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
6、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如《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生活
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3、新时期军旅小说的基本特点
答:1、突破表现禁区,题材范围扩大。
(1)对新的时代战争的书写。
《西线秩事》、《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韩静霆)均写中越
战争。
(2)对战争悲剧的书写。
乔良《灵旗》、黎汝清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碧血黄沙》。
(3)对国民党抗战的书写。
周梅森的《国殇》、《军歌》均写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战争故事。
2、真实地表现战争生活,现实主义特色的凸显。
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3、新的历史书写视角——新历史主义的出现,主流革命叙事的被超越。
4、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的借鉴。
莫言《红高粱》、乔良《灵旗》运用意识流和结构主义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