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摘要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表现在诗歌中即是一个个语词,其构成包含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唐朝的长安城是中国建筑历史上气势雄伟恢宏的重要一笔,长安多彩丰富的社会生活让其在文化历史上有着席重要的地位。
探讨唐唐代长安城市的意象既不能离开她瑰丽的建筑群,也不能离开萦绕其中精神文化,唐朝都城长安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中心,见证了在那个时代里积极进取的精神,宽容的心态还有辉煌灿烂的文化。
长安作为“千门重万户”繁华之所,既是“水边多丽人”的温柔乡里,又是“长相思”的梦幻都城,还是文人士子心中的圣地,是盛唐时代各色人等生活家园与精神憩园。
唐诗是回忆长安鲜明的文本,是长安标志文化的符号。
有唐一代,疆域统一,国力雄厚,多元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开放大度的唐代文化,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唐代文人士子的思想。
关键词:唐朝;文人心态;城市意象AbstractImage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art of poetry,poetry is expressed in one word,it contains the objective image and subjective emotion. In 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Changan im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 Dynasty,Changan is the capital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ilding momentum magnificent,magnificent and important one,Changan City,rich and colorful social life,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 Discussion on the image of the city of Changan in the Tang Dynasty not only cannot do without its tall and magnificent buildings,also cannot do without the haunting spirit culture,the Tang Dynasty capital of Changan as the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center,witnessed the enterprising spirit,open and tolerant attitude and brilliant culture. Changan is the "thousand door weight million" downtown,"waterside beauty" of tenderness,is "fantasy Sauvignon Blanc",is the holy land of the literati in Tang Dynasty,is all kinds of people's life and spiritual home for. Tang poetry is the text about Changan fresh,is Changan's iconic cultural symbols. In Tang Dynasty,the unified national territory,abundant,diverse culture bring up an open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Buddhism and Taoism spread widely,deeply influenced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thought.Keywords: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mentality of city imag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1)一、相关理论概述 (1)(一)城市意象的理论 (1)(二)长安意象的概念界定 (2)1、关于长安作为都城意象的概念界定问题 (2)2、关于长安景观意象的概念界定问题 (3)二、唐诗中长安意象的生成根源 (3)(一)都城文化意识 (3)(二)地域文化意识 (4)三、唐诗中的长安意象 (5)(一)长安意象表达情感特征的阶段性 (5)1、初盛唐诗歌中的长安意象 (5)2中晚唐诗歌中的长安意象 (5)(二)谨严有序的空间意象 (6)1、庄严对称的宫廷坊里 (7)2、单纯简约的街道坊里 (7)四、长安对诗人心态的影响 (8)(一)奔赴长安——魏阙之思 (8)(二)远离长安——恋都心态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城市,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便意味着与乡村母体的分离,意味着自身特征形成开始。
在城市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聚集人类很多的聪明才智,所以,城市可以作为人类智慧上的一个结晶。
人类从来都是以美的规律创造事物,作为人类美的概念产物的都城,她本身就具有很多美学的特征,比如建筑的风貌美、多样性的美、个性特色的美等。
城市的意象存在,在最为深远层次上或隐或显的影响着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的精神的状态以及审美心态。
城市里的制度、建筑构成我们所生活坏境的物质;城市的无形历史传说、坊巷俚语、、人文风貌建造了绚丽多彩的城市生活。
通过解读文本中的城市,我们却能发现古代城市的沧桑与辉煌。
在我国古代文学比较早的源头,诗人把城市作为他们朗诵的对象,随着都市规模的不断开展和城市生活日益的丰富,到汉代,出现了赋体用来赞美城市的美貌与国家的兴衰。
比如班固的《西都赋》、《东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都描述了城市面貌。
其次唐诗在汉代以来的咏京都赋和精神上所表现的对长安的歌咏与赞扬情绪一脉相承,不一样的是,唐代的一统、多层次文化融入、政治上的开明等都让诗人的心胸眼界更加开阔,这些人通过诗文营构了绵邈深情城市的意象。
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长安及其代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并非仅有国都这一含义,而是包含着多种思想情感因素,是反映大唐帝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时代变迁的有形载体,因而以唐诗中长安这一都城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理论概述(一)城市意象的理论“意象”一说实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且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虽被广泛运用,一直以来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国外诗学理论的不断引进,直至当代,文艺理论家对意象的探讨从未停滞虽然至今学者们对其确定的涵义和用法犹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意象融合了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
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城市环境相互结合的结果,也是居民心中的“主观的环境”空间。
城市的意象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可识别性,它指的是城市个性与特色;二、结构,指城市与周围环境、建筑之间的空间上联系或者是城市和观察者的关系;三、意蕴,是另外意义上的关系,指城市建筑物、物体向观察者提供的隐藏在深层次的含义。
城市中的任意一种建筑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反映出对于城市的印象。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象,但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在同样的环境、相同的文化背景的作用下都拥有共同的印象。
袁行需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认为: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融进了主观上情意的客观物体,或是借客观上的像来表体现出来主观上的情意。
陈植愕先生认为,物质世界的象。
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且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之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
所谓意象,便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
综合各家之见,“意象”可以说是作为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表现在诗歌中即是一个个语词,其构成包含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是诗人以自身感观经验诉诸形象思维,并借助比兴、对偶等艺术技巧,融合具体之象,而创造出的一种富于更多主观色彩。
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成果,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同一个“象”,对于不同的作家和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时空,可以寄托不同的“意”。
(二)长安意象的概念界定1、关于长安作为都城意象的概念界定问题长安地区从西周开始,历经十几个朝代,始终是中华民族建都立业的首善之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在唐代,长安的政治与文化地位无疑更是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长安作为帝国京城,既是大唐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科举赴考,入朝为官,实现政治梦想的全部寄托。
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
长安作为都城形象出现在些诗篇中,可分成两类:其一是直接称呼“长安”:其二是代称,这里又可细分为一般性代称,如“帝城”“帝京”“帝乡”“帝王州”“上京”“京华”等等,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长安”及其代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并非仅有“国都”这一含义,而是具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这里有对富丽堂皇的长安的热情歌颂,有因政治失意身处江湖而对长安的期待,也有因政权播迁而对昔日繁华的痛苦追忆。
即是以物象的形式存在,既带着自身的特殊内涵,又带着诗人的特殊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以意象的形式出现在诗人笔下的。
2、关于长安景观意象的概念界定问题从西周到隋唐,长安地区人文历史积淀非常丰富,有众多王朝建都留下来而形成的特有自然人文景观,这里可粗分为三类:其一是郊野山川类,如少陵原、樊川、辆川、终南山、渭水等;其二是城坊宫殿类,如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其三是寺观胜地类:如大雁塔、曲江、濡陵、渭城、骊山、华清宫等。
有唐一代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曾描写过这些景观,呈现在他们笔下的这些景观蕴含着千年帝都文化精神传统,因而不仅仅具有自然之美,而是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诗歌意象。
这些景观意象和都城意象共同统摄于长安意象范围之内。
二、唐诗中长安意象的生成根源(一)都城文化意识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在传承发展方面向来是以都城为中心的,作为都城文化链上的长安文化当然也不例外“秦中自古帝王州”,长安地区自西周至隋唐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一千多年,有着丰厚的帝都文化底蕴“长安作为历史都城”,至唐代达到政治上高峰:“九天阎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旎”。
其富庶繁华也是空前:“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
长安因此成为唐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盛世之都。
除此以外,对于唐代文人群体而言,以长安为代表的都城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个重方面的原因,帝京长安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唐代文人面对煌煌帝都,心存敬畏,使得长安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草妒佳人锢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这是杜牧晚年重归京城为官之作,诗中的长安仍旧是庄严的帝王之所,是诗人魂萦梦牵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