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费城故事》:热爱生命与坚守正义电影艺术.doc

《费城故事》:热爱生命与坚守正义电影艺术.doc

《费城故事》:热爱生命与坚守正义_电影艺术论文自己是促进法律公正的一部分。

”就是这样,他用尽最后的生命之光,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应有权利,更是为所有人能得到公正平等而战。

在他离开后的那个清晨,告别仪式上互相拥抱的人们,诉说着对逝者的追念和对生命的喜悦。

像是一个家庭聚会,没有悲伤,没有哭泣,所有的人洋溢在温暖的爱意里。

当镜头转向安德鲁儿时的录像,那个曾经的可爱的小男孩刚刚用自己的坚强谱写的那曲悲壮的生命之歌,在费城上空回荡。

结束的旋律响起,仿佛生命的脚步正随天使缓缓远去,空气里充满着对尘世无尽的爱,音乐中流淌着淡淡的诉说和眷恋。

死亡与新生,在这一刻和谐而统一,影片也在呢喃般的音乐中落下了帷幕。

四、现实意义《费城故事》以同性恋作为一个切人口,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但是影片的主题又不仅仅停留在对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歧视这一狭义的社会现象上。

尤其是故事的发生地是Philadelplua (费城,意为兄弟之爱)。

这座在美国历史上曾召开两届大陆会议、诞生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充满友爱的城市,见证了北美大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孕育了美利坚民族的自由民主精神。

200多年前,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就在《独立宣言》里庄严宣布:“Weholdesetruthstobeself-evident,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thattheyareendowedbytheirCre-atorwithcertainunalienablerights,thatamongthesearelife,liberty,andthepursuitofhappiness.”践行这一原则是每个国家、每个种族、每个公民永远的最根本的权利。

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并不否认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歧视甚至压迫,但无论世事沧桑,日月轮回,只要我们心底里永远地保存好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正义的坚定信念,世界就会更美好。

安德鲁的胜诉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公民个人权利得到公正对待的一种证明,是法律公正的体现。

影片的整个情节也提升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有些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那些艰难的尝试和努力是有意义的。

热爱生命并坚守正义,这是所有人的希望和全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l]陈莉,有关生命的权利和尊严——从《费城故事》说起[J].电影评介,2002(11).[2]段海峰,道德背弃中的法律正义——以《费城》为例[J].电影文学,2008(23).[3]严敏.《费城》和汤姆,汉克斯[J].大众电影,1994(05).[4]忘路.为取向战斗[费城故事]双碟纪念版[J].电影评介,2005(06).[作者简介]张素凤(1971-),女,河北廊坊人,文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陆洋(1978-),女,河北承德人,文学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

[1][2]《分布式控制系统》课程的工程化教学模式研究,教育教学论坛,:赵宝永摘要:在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形势下,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却严重短缺,需要高校不断强化工程化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技术人才。

本文研究将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引入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系统认识,优化教学大纲内容,并融入工程化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分布式控制系统》;工程化;教学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135-02一、背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加大,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

虽然毕业生人数众多,但仍存在着“求职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尴尬局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符合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现实矛盾。

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用人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开始更加重视工程教育,以解决学生工程应用知识面狭窄、学习缺少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乏适应社会生存和成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等问题,更加注重强化学科教育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系统深厚的应用技术实践能力[1]。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应对工程技术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社会用人需求的问题,众多国家掀起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CDIO工程教育成为影响最广泛、接受国家最多的一种教育模式[2],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普遍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分布式控制系统是过程自动控制的一种主流系统,是控制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分布式控制系统》课程是高校信息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其主要依托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知识体系基础,内容涵盖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通信工程以及工程设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系统性强、理论和实践体系明晰的课程,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结合该课程所具有的明显的工程应用背景,使其更加适用于工程化教学。

课程围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原理,主要讲授硬件配置、软件组态,以及操作、维护、安装调试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网络拓扑结构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各类知识掌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工程化设计的基本过程。

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课程学习的前沿知识面较广,学生理解理论较难,通过理论学习上升到实践更加具有挑战性。

传统的课程讲授主要是从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始,循序介绍硬件结构、软件组态、控制算法、通信原理等内容,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生的工程理念难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容易零散,工程能力的培养无法提升到应用实践层面。

二、工程教育教学理念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在学生从事职业前培养其具备较好的工程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为学生成为社会所需、实践能力强的合格工程师提供专门技术、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学习教育。

因而对课程进行工程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工程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构建。

在工业技术、可持续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复杂环境中,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结合是加强高效、创业和卓越所必需的必要因素[3]。

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便是2004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的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理工学院、林雪平的林雪平大学等四所高校在沃伦伯格基金会资助下共同开发和实施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4]。

这种教育模式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通过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使学生易于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与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3]。

“构思”阶段主要包括确定顾客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有关规章制度、发展理念、技术和商业计划;“设计”阶段集中在创建设计,主要包括计划、图纸和描述产品、过程和系统实施方案设计等;“实施”阶段指完成从设计方案到产品的转化过程,包括硬件制造、解码、软件编程、测试和验证,以及设计方案的确认;最后的“运行”阶段则主要是用投入实现的产品、过程和系统对前期程序进行评估的过程,为用户提供预期的价值,包括对系统的维护、改进、回收和淘汰等[1][3]。

三、工程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CDIO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固化的规定,但应建立具体的由相互支持的技术领域和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等高度交叉的能力所组成的课程计划,使学生能够通过现代工程实践获得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3]。

CDIO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育学生明确如何在社会工作中,围绕团队工作环境的变化,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复杂、高附加值的产品、过程和系统。

本文对教学内容组织和工程化教学大纲进行研究设计,从教学导向上解决工程理念在学生实操能力中的根植问题。

1.教学内容组织。

在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四点:一是既要将“分布式控制系统”课程内容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基础理论相衔接,又要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通信工程以及工程设计技术等先导课程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连贯设计,充分体现CDIO模式中关于集成课程设计的理念。

二是选择精品教材,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工程科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拓展工程专业知识内容;同时,结合现代工业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来设计实践与应用教学内容,并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演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6]。

三是开展一体化学习经验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沟通技能以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聘请企业专家、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中。

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2.工程化教学大纲设计。

CDIO工程化教学大纲的设计,应给出4个层次的具体内容:“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和沟通”、“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3][5]。

在“技术知识与推理”层面,主要包括相关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基础知识三方面内容。

相关科学知识可细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控制工程基础、数据通信技术等。

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可细分为:体系结构,包括硬件(现场控制站、操作站、冗余技术、系统通讯设备、典型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构成事例)、软件(软件概述、控制层软件、监督控制软件、组态软件、典型分布式控制系统软件应用分析);控制算法(PID控制、前馈控制、解耦控制、时滞补偿控制、选择性控制、串级控制、均匀控制、比值控制、推断控制、顺序控制等);数据通信(基本概念、网络标准、网络协议);性能指标(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组态性、安全性、提高系统利用率的措施)。

高级工程基础知识可细分为:软硬件组建(硬件选配、软件选配);工程设计(图形符号和文号、工程设计流程、安装调试与验收、典型分布式控制系统工程应用)。

在“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层面,研究加强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通过以换热器、精馏塔、锅炉、管式加热炉、变换炉、薄页纸生产线、轧钢过程等实际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以工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型构建、定性分析等手段,研究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