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筹)
校园规划设计要求
一、规划背景
1、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筹)基本情况。
贯彻落实李学勇省长在2015 年省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支持扬州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和省政府“扬州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苏政发〔2015〕39 号)的任务要求,提升全省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和地方产业共同发展,在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设置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设置8000人在校生规模,校园规划占地840 亩,并为将来建成旅游类本科院校预留部分土地,总占地面积不低于1000 亩。
主要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实施专科层次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
除全日制学历教育外,积极开展成人函授、自学助考、开放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成人学历教育,面向建设旅游、烹饪等相关行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面向社会开展旅游、烹饪职业技能鉴定。
培养目标为面向旅游领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专业设置以旅游、餐饮、电子商务、物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为主,同时兼顾地方传统工艺类专业(玉器加工、扬州漆器等)和传统服务业相关专业(美容美发、养老保健等)。
组建后的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列入全省高等教育序列,隶属于省教育厅,接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业务管理。
2、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学校基本情况。
见学校官网:。
3、扬州市城市定位、历史文化风貌和规划要求:自行查阅和咨询。
扬州市
政府官网、地块基本情况:实地考察。
地块位于古运河东岸,九龙湖西南侧。
见规划红线等文件。
二、规划目标
紧扣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创设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陶冶品性情操、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全方位提高素质、知识和技能的人本、绿色、安全、现代、智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方便产学研、教科研、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等活动的开展,关注校园开放与内敛的合理配置,注重发展上的连接和可持续性,凸显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教育与园林和旅游的融合、职业教育与创新的融合,体现扬州传统文化、旅游文化、职教文化、环境水文化特色,成为理念最新、环境最美、文化最优的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大学),成为开发区乃至扬州市形象之一。
三、规划理念
1、人本校园。
依据人的思维属性、行为属性、社会属性、愿景属性进行规划。
2、文化校园。
学校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育人文化浓郁。
3、绿色校园。
校园是生态、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的。
4、特色校园。
体现扬州传统特色、旅游特色、职教特色、环境特色。
5、可持续发展校园。
校园具有连接(传承)和可持续性(未来提升至江苏旅游大学)。
6、开放校园。
开门办学、开放资源、融入和接纳、开放发展。
四、规划原则
1、地标原则。
(1)人文地标。
成为扬州西南片区领略“扬州三把刀”等文化的首选。
结合水文地理,做足水文化。
(2)建筑地标。
校园内应有一
(或一组合)建筑为临港新城地标建筑。
地标建筑充分体现扬州地域文化和扬州城市元素,成为扬州南部的城市标志,拍照背景首选。
(3)绿色地标。
按照集聚化、立体化理念,成片、成线、分层设置四季花木,形成四季花海、花道、花廊的视觉震憾,停车坐爱旅院美,春夏秋冬皆应时。
按照人车分离和保持地上景点连续的理念,地上设置人行道、步行街,地下设置若干互通(同时作为连接各建筑的地下走廊、管廊)的停车场,除非必要,汽车进入校门即进地下停车场。
2、情境化原则。
(1)校园即公园。
与周边湿地环境、休闲体育公园、绿腰带、扬子津科教园区公园等相融合,同时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人文意境完美融入建筑、景观、自然环境之中,达到5A 级旅游景区标准。
(2)建筑即景点。
校园各专业特色与建筑特色、园林特色相融合,一个学院(专业)的建筑由一个景点或一组景点组成。
景点应充满“故事”和“愿景”情节。
(3)情境即学境。
构成校园环境的一切元素即为教学的情境或教具、学具。
校园具有开放性,游客为学生见习、实习的模特儿。
书院式学生宿舍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创设良好氛围。
3、产教研游融合原则。
校园既具有教学功能,又具有生产功能,师生通过研发、学习、生产旅游产品,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体验水上游、亲子游、生态游、体闲文化等宜游项目,品尝传统淮扬菜、创新特色菜、扬州名宴,购买师生研发生产的玉器、漆器、玩具等工艺品,畅娱游乐场、体育场、游泳池,享受五星级的客房和服务,在做中教、游中教,做中研、游中研,做中学、游中学,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社区、校园和谐发展。
4、智能化原则。
依据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校园全面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智慧校园、智慧公园、智慧酒店。
统一门户识别,教学资源丰富,满足学生、老师泛在学习的需求。
建设旅游导览系统,实现游客自助游览。
建设
行车停车等智能指引系统,实现停车指引自动化。
校园物联化程度高,通过智能管理系统,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水体循环、区域供冷、光伏能源等)、新工艺的应用,实现节能、环保、绿色的要求。
5、系统化设计原则。
规划、建筑、绿化、景观、地下停车场和路管网一体化设计。
一次设计、分二期实施。
建筑成为经典,管网50 年不变。
充分预留,
满足升格江苏旅游大学(学院)的要求。
五、规划要求
(一)总体
1、依丘傍水,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坚持原生态。
依古运河设置古运河风光带,具有读书、休闲、运动功能。
2、设置若干公共空间,有机联络各建筑物逻辑关系,融合人文精神于自然环境,传承经典,塑造未来,同时方便学生、游客休息和游览。
在醒目位置陈设原有校区内涵丰富的树、石、景观小品(复制)等,呈现学校历史文化脉络轨迹,砥砺前行。
挖掘扬州三把刀文化,从景观、文化、教学与培训、宾馆等出发,综合开发好“三把刀”旅游文化资源,成为游客了解扬州三把刀,品味正宗淮扬菜的最佳选择。
景观中融入扬州市市花琼花(或其它有特色且有内涵花木)元素,设置琼花林或路,各种桥成为有机连接水、云(集聚化的同种或相近的元素)、路的扣件,成为烟花三月来扬州游客必游之景。
3、充分体现古运河沉淀的历史蕴涵,在西南角设置旅游管理学院和亲水建筑(码头),开展旅游教学(水上旅游(教学))项目。
4、依凤栖湖设置烹饪工艺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和五星酒店。
保持凤栖湖活水资源,开发垂钓休闲旅游。
继续教育学院宜与酒店为邻。
5、设置朝东主入口(面对凤栖路)和朝南次入口。
6、体育设施设置东桂路西侧,毗邻酒店,方便住店客人共享体育资源。
体育场所设置融入休闲体育理念,同时满足教学需要。
7、西北角设置生活区(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研究生公寓、食堂等),共设置四个书院,每个书院容纳2000 学生。
8、教学区按吃、住、行、游、购、娱布置,引进扬州知名旅游品牌,校企结合,方便游客游览。
理实同体。
9、设置创客中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并作为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10、建筑风格以园林式为主,兼顾现代和西式。
建筑层高一般不高于6 层,
地标建筑和酒店层高不受限制。
道路、走廊要宽敞。
(二)建筑沿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两个主线,围绕产、学、研、游四个维度,设置五个中心和七个学院。
五个中心为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师生发展中心(创客中心)、体育运动中心(体育馆、运动场)、图文信息中心(校史馆、学术报告厅)、生活中心(书院)(学生宿舍、青年教师公寓、食堂)。
七个学院依据产教研游融合设置为烹饪学院(烹饪文化博物馆、淮扬菜研发中心、美食体验中心)、酒店管理学院(实习酒店)、旅游管理学院(旅行社、古运河水上游览中心、旅游产品研发中心)、电商物流学院(电商物流产业园)、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馆、扬州传统工艺品研发中心)、旅游经济学院(旅游产业经济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处)。
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一期18 万平方米、二期6 万平方米。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筹)各单体建筑面积一览表
三)路管网
1、园林式路、桥网。
2、地下管廊,50 年不变。
(四)其它给排水、电气、节能等部分按规范要求设计。
六、说明1、本文本中未涉及部分,须经使用单位确认。
2、涉及强制性条文部分以强制性条文为准。
涉及推广采用部分,须经使用单位确认
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