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锻造知识及问题汇总

锻造知识及问题汇总

(D1为变形前截面积、D2为变形后截面积,L1为变形前长度、L2为变形后长度)
2、镦粗时的锻造比,也称镦粗比或压缩比,其值为KH=H0/ H1
(H0为变形前高度、H1为变形后高度)
3、连续拔长或镦粗时,总锻比为各分锻比之积。 反复镦粗拔长结合时,总锻比为各分锻比之和。
(六)自由锻造的工序 根据工序的变形性质和变形程度的不同,自由锻的工序可分为基本工序、辅助
SiO2等,此外钢中还存在FeS、MnS、硅酸盐、氮化物、磷化物等。这些非金属夹杂物破坏
了钢的基体的连续性,在静载荷和动载荷的作用下,往往在为裂纹的起点。因此 对非金属 夹杂物应严加控制。
(6)氮的有害影响: ①它与合金元素生成氮化物是非金属夹杂物,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合金元素的作用。 ②含N 钢在退火过程中因氮化物析出而会显著降低它的塑性。但在钢中加入足够数 量的铝,铝能与氮结合成AlN,可以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减弱或消除氮的危害。 (7)铜的不良影响是:
免形成发达的柱状晶区,从而避免压力加 工时开裂报废。
C、中心等轴晶区的晶粒在长大时,枝晶交叉,裂纹不易扩展,各个晶粒的取 向各不相同,性能没有方向性。这是其优点,但是,等轴晶区树枝状晶发达,纤 维缩孔较多,组织致密性差。 但是此处的显微缩孔未被氧化,经过热压力加工之后,一般可可以焊合。这 也是普通铸件力求得到柱状晶区的原因。
(4)氢的影响
钢中的氢是由锈蚀含水的炉料或从含有水蒸气的炉气中吸入的。此外在含氢的还原性气 氛中加热钢材、酸洗及电镀等,氢均可被钢件吸收,并通过扩散进入钢内。 氢对钢的危害是很大的。一是引起氢脆,即在低于钢材强度极限的应力任用下,经一定 时间后,在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断裂,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是导致钢材内部产 生大量细微裂纹缺陷 —— 白点,白点使钢材的延伸率显著下降,尤其是断面收缩率和冲击 韧性降低得更多,有时可接近于零值,有白点的钢是不能使用的。 (5)氧及其它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 氧在钢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几乎全部以氧化物夹杂的形式存在于钢中,如 FeO、 Al2O3 、
或内部炸开而形成的裂纹; 产生原因:因为坯料具有较高的残余应力,在未予消除的情况下,错
误的采用快速加热或不适当的冷却,即引起裂纹。
( 四)、龟裂 缺陷现象:锻件在锻造时表面出现的龟甲状或裂纹;钢料表面较浅的
龟裂应清除后再锻造;
产生原因:由于钢中Cu、Sn、As、S的含量较多,或者在加热炉中铜 料渗入,熔化的铜渗入钢料晶界,造成铜料热脆,或者由于坯料始锻温度

(2)按照成型温度分类 热锻(终锻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特点是工件温度高于模具温度) 温锻(介于热锻与冷锻间的加热锻造) 冷锻(室温下或者低于工件再结晶温度) 保温锻(模具带有加热和保温装臵)
(三) 锻造的目的: 锻造改善金属材料的强度指标、塑性指标、冲击韧度、疲劳强度、断裂韧度、 和抗应力腐蚀性能等,对于部分高温工作的零件,还改善材料的高温瞬时拉伸性能、 持久性能、抗蠕变性能和热疲劳性能等。
D、但是不是所有的缩孔都可以焊合,在金属结晶时,在金属的冒口附近形成 的集中缩孔以及二次缩孔,由于其表面被氧化,故不能在压力加工时焊合。此外,
分散缩孔(即缩松),和等轴晶区的显微组织相似,杂质较少,且表面未被氧化,
也是可以在压力加工时焊合的。
(二)、钢中杂质元素的影响
(1)锰和硅的影响 锰和硅是炼钢过程中必须加入的脱氧剂,用以去除溶于钢液中的氧。锰除了 脱氧的作用外,还有除硫作用,及与钢中的硫结合成MnS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消 除硫在钢中的有害影响,这些反应物大部分进入炉渣,小部分残留于钢中,成为 非金属夹杂物。 锰对碳钢的机械性能有良好的影响,它能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当锰含量不 高时,可以稍微提高或不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 硅也是钢中的有益元素,硅溶于铁素体后有很强的固溶强化作用,显著提高 钢的强度和硬度,但含量较高时,将使钢的塑性和韧性下降。
脱模冷却不当或脱模过早,倒棱时压下量过大,轧制钢锭时产生纵向划痕等。 (2)缺陷现象:在坯料近冒口中心出现; 产生原因:由于钢锭冷却时缩孔未集中于冒口部分,锻造冒口端切头量过少,使坯 料近冒口端存在二次缩孔或残余缩孔,锻造则引起纵向裂纹。
(三)、炸裂
缺陷现象:一般在坯料锻造前加热时或锻件冷却、热处理后,在表面
(七)、折叠
缺陷现象:在锻造过程中金属不合理的流动造成。 产生原因:因砧面形状不适当,砧边圆角过小和拔长时送进量小于单边压下量等 原因。
过高、开始锻造时锤击过重等原因造成。
(五)、白点 缺陷现象:锻件内部有银白色或灰色的圆形裂纹,钢中含:Ni、Cr、Mo、W等 元素,在合金钢大型锻件中易产生; 产生原因:钢中含氢量过高,而锻后冷却或热处理工艺不当,便会产生该缺陷。 (六)、疏松 缺陷现象:沿钢锭中心的疏松组织锻造时未能锻合; 由于钢锭本身疏松严重或者锻造比不当,变形方案不佳,及锻造时相对送进量过 小,不能锻透而引起该缺陷。
(2)硫的影响 硫是钢中的有害元素,它是在炼钢时由矿石和燃料带到钢中来的杂质,硫只 溶于钢液中,在固态铁中几乎不能溶解,而是以FeS杂质的形式存在于固态钢中。 硫的最大的危害是引起钢在热加工时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 ①造成热脆的原因。 ②防止热脆的方法。 (3)磷的影响 磷具有很强的固溶强化作用。磷会引起冷脆。 ①磷的有害影响 磷溶于铁素体中,会使其晶格歪曲,晶粒长大,而且有冷脆性。P>0.13%时脆 性特甚,P使钢破断能转变温度增高的作用比碳强约20倍。 ②和Mn一样使钢晶粒粗化。
二、锻造的基本知识
(一) 锻造的含义 锻造就是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
二、锻造的基本知识
(二)锻造的分类 (1)按照工具模具安臵情况分类 自由锻造(固定的平砧或者型砧成型) 胎模锻(锻造模具为可移动式) 模锻(锻造模具为固定式)
①沿螺旋线翻转90°拔长,常用于塑性较低的材料 ②反复翻转90°拔长,常用于塑性较好的材料 ③单向顺序拔长,常用于大型锻件
镦粗 镦粗是将毛坯局部或全部横截面面积增大、高度减小的锻造工序。
镦粗变形区:在平砧上镦粗圆柱形毛坯时,其变形分布如图
Ⅰ区:受摩擦和砧子激冷影响最大,该区变形十分困难,称为“难变形区”。 Ⅱ区:不但受摩擦的影响较小,应力状态也有利于变形,该区变形程度最大,称为“大 变形区”。 Ⅲ区:其变形程度介于!区和"区之间,称为“小变形区”。因鼓形部分存在切向拉应力, 容易引起表面产生纵向裂纹。
柱状晶区中,晶粒彼此间的界面平 直,气泡缩孔较小,组织致密。但是当沿 不同方向生长的两组相近柱状晶相遇后, 就形成柱晶间界。而柱晶间界是杂质、气 泡、缩孔密集的区域。也是铸锭的脆弱面。 当压力加工时,易于沿着弱面裂开或形成 裂纹。 对于塑性较好的金属,可以压力加工
不至于开裂,但塑性差的合金,应尽力避
冲孔
在坯料上锻出通孔或盲孔的锻造
工序称为冲孔,用于锻造各种带孔件 和空心锻件。 常用的冲孔方法 常用的冲孔方法有三种,即在漏 盘上冲孔,实心冲子冲孔和空心冲子 冲孔
扩孔 减小空心坯料壁厚而增加其 内外径的锻造工序称为扩孔,用 以锻造各种圆环锻件。 常用的扩孔方法有两种,即 冲子扩孔和芯轴扩孔。
三、锻件的主要缺陷及产生原因
①含Cu量较高时将导致钢具热脆性,而使热锻轧加工困难。
②“铜脆”——在钢的缺陷一文中指出当Cu>0.2%时,加热过程由于表面发生选择 性氧化,使Fe先Cu而发生氧化,而表层Cu含量即相对增加形成一层薄膜,然后向扩散 形成含Cu网络,在1030℃即容易锻裂。适量加Ni可生成熔点较高的 Cu-Ni固溶体,可 降低“铜脆”。
(四)锻造的工艺流程 原材料(钢锭或坯料)——材料加热——锻件锻造——锻件锻后冷却—— 锻件锻后热处理
(五)锻造工艺的制定 (1)锻造用原材料估算的基本原理是“体积不变定律”。即:去除气孔、缩孔、 疏松等因素的影响,认为锻造变形前的坯料体积等于锻造变形后锻件的体积。 V 坯料=V锻件+V 工艺+ V 烧损 式中:V 坯料———坯料的体积; V 锻件———锻件的体积;
工序和修整工序三类。
基本工序包括:镦粗、拔长、冲孔、扩孔、弯曲、芯轴拔长、错移、 剁切。 扭转、
辅助工序包括:压钳把、倒棱、压痕。
修正工序包括:校正、滚圆、平整。
拔长
拔长是使毛坯长度增加、横截面面积减小的工序。它除了用于锻件成形外,还 常用来改善锻件的内部组织、提高力学性能。
拔长操作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质量,钢水摆动和钢锭与锭模铸合等因素形成的。
2、内部横向裂纹 缺陷现象:在锻件内部产生的横向裂纹; 产生原因:冷锭在低温区加热过快,中心引起较大拉力造成,或高碳钢和高合 金钢塑性较差,在锻造操作相对送进量过小造成的。 (二)、纵向裂纹 (1)缺陷现象:经常在第一次拔长或镦粗时出现;
产生原因:锭模内壁缺陷和新锭模未很好退火,操作不当,高温、高速浇注,钢锭
在自由锻造的全部工艺过程中,锻件产生的缺陷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原材料及下料产生的缺陷未清除;坯料加热不当;锻造操作或使用工具不当;锻 后冷却及热处理方法不当等。因此,要掌握不同情况下锻件产生缺陷的特征,并
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产生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自由锻锻件的主要缺陷及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横行裂纹 1、表面横向裂纹 缺陷现象:锻造时坯料表面出现较浅(约10mm深)的横向裂纹或较深的横向 裂纹; 产生原因:浅裂是钢锭皮下气泡未焊合现在以下组织和性能: 1)打碎柱状晶,改善宏观偏析,把铸态组织变为锻态组织,并在合适的温度 和应力条件下,焊合内部空隙,提高材料的致密度。
2)铸锭经过锻造形成纤维组织,进一步通过轧制、挤压、模具锻造,使锻件
得到合理的纤维方向分布。
3)控制晶粒度的大小和均匀度。 4)是组织得到形变强化或形变---相变强化等。 通过上述组织的改变,使锻件的塑性、冲击韧度、疲劳强度、断裂韧度、 和持久强度也随之得到了改善。之后通过锻后热处理就可以得到零件所要求的 硬度、强度、塑性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