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课件58.ppt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课件58.ppt


4.二府制
①五代十国:在三省六部之外,另设枢密院。 ②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与中书省并重,号称 (1)演变 “二府”。 ③元: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 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
『思考应用』 有人认,谈谈你的认识。
(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21)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 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 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旧唐书·刘祎之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 提示: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 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①②原概因况::总在结中秦央亡政教府训直,辖分区封,同设姓郡贵、族县为直王接。管理; 在诸侯王的封地,由王国实施统治和管辖。 (并1)行郡制国③之影乱响。: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导致了吴楚七国 ④结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打击王国势力,郡国 并行制名存实亡。
①目的: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②实施: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13州部,每州刺
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三省之 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史料二中的“中书舍人”隶属中书省,掌制诰,多以有文 学资望者充任。“给事中、黄门侍郎”隶属门下省官;黄 门侍郎掌出纳帝命,相礼仪;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 违失。
3.史料三反映了唐代宰相名称过多,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 个部门,容易造成相互掣肘、职责混淆。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纲要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点一 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辅佐皇帝 的三公九卿制度。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 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 最高行政长官。 2.内外朝制度
2.评价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 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 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 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 的积极作用。
(2)刺史制度
部设史一人。
③职能: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2.五代、宋、辽、金:设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 县三级制。
3.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西藏地区由宣政 院管辖。其余地区设行中书省进行管理,下设路、府、 县。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沿用,而且对近代以来行政区 划产生重大影响。
[史论归纳]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 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 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 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 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 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完善 (1)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 (2)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4)元明清进一步完善。
3.作用 (1)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2)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 (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思考应用』 王定保在《唐摭言·述进士上》中记载:“唐太宗在金殿端 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 彀中矣’。”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决 策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关,变成执行机构。
3.三省六部制
①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 执行机构。 (1)演变②西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③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④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度。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 行。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3)作用① ②使 分相 工权 明趋 确于 ,分 职散 权, 专便 一于 ,皇 有帝 利的 于控 提制 高。 行政效率。
提示:科举制。
考向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史料二 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 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 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唐太宗贞观三年》 史料三 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资治通鉴》
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 提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 令,处理日常事务。
2.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提示:(1)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 相权,加强了皇权。(2)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 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提示: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 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 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知识点二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西汉
『思考应用』 下图是西汉局部地方区域图
结合材料分析,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统治地方?后果 如何?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提示:(1)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2)后果:导致“七国之 乱”;(3)解决: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知识点三 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1.形成 (1)中国古代实行世官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3)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