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的中国国防

21世纪的中国国防

21世纪的中国国防中国追求的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中国21世纪的必然选择。

只有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给国防提供强大而长远的战略资源及潜力,同时,只有树立新的国防发展观,才能维护和支撑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21世纪中国国防战略资源及潜力面临的挑战邓小平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就已出现了。

我们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又要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因此,开展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同时也维系着国防和军队的发展。

21世纪中国国防战略资源及潜力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一)人口因素对国防的影响国防人力资源是国防潜力的主体部分,是直接关系到国防实力的决定因素。

影响国防人力资源的主要因素是:1.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

国防人力资源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取决于国家总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两者成正比例关系。

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人左右,从21世纪国防人口资源的总量上说是不缺兵源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口数量的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

国防资源和潜力是一个综合体系,国防人力资源丰富是国防实力的一大要素。

但由于人口多,也必然给其它资源带来负载,新增国民收入的必将被新增人口消费掉,这实际上也给发展国防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使国防建设难以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改观。

2.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随着人民生活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随之出现。

到200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1.6至1.7亿,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7%。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由于老年人的增加和家庭的“四二一”结构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也必然会给部队官兵带来服役期间的一些实际问题.3.人口素质偏低的制约,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在农村依然存在着早婚、早育、近亲结婚的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民的婚配范围绝大多数没有超过25公里。

在农村新生人口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遗传生理素质低下的问题,征兵体检时视力不合格和有慢性疾病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另外,1990年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仍达1.8亿以上,农村青年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6%。

在战士入伍登记表中虽然填写的是初中生、高中生,但有些实际并未达到应有的学历。

(二)资源短缺对国防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防能否持久的强大?很重要的条件是自然资源的组合和蕴藏。

它主要包括:1.国土、领海、耕地面积;2.人、地理条件(战略地位、地形、气候);3.矿产资源(铁、铜、铝、金、铀等矿产);4.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原子能动力、电);5.空间资源;6.环境保护。

在矿物资源上我国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优势能源资源相对贫乏,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则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如: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浪费,更加剧了资源短缺。

从战略上来说,任何资源都会给国防潜力造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是21世纪国家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生态环境对国防的影响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的下合理利用,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的失衡。

在全国6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l%。

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有86%的水质污染超标。

在评价我国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成就的时候,许多人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给社会和国防造成的潜在影响。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长期的污染环境会对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身体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也已出现与污染紧密相关的疾病。

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国防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国民身体索质的深远影响,人们长期生活在看不见的“污染战”环境中,实际上从整体上削弱了一个国家的防御能力;二是对兵源的影响,在一些严重受污染的乡村,连续几年招不到一个身体合格的兵;三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给军人的军事行动和需要带来诸多的不便,影响军事计划的实施。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军队的历史责任纵观历史,战争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升级,对环境的破坏能力也越来越强。

为了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军人必须把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规范各种行为,与全体民众一道,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一)树立21世纪新的国防发展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的国防发展观经历了各种变化,但大体形成了三种类型:“传统的国防发展观—军事”,“兼容的国防发展观—军事+经济,可持续的国防发展观—军事+经济+环境”。

1、传统的国防发展观(军事—单向发展型),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把急速加强国防力量中直接应付战争的那部分力量,作为长期的国防发展战略。

战争结束后,仍始终处在“临战”的紧张状态下,保持庞大的常备军成了当时国防力量强大的一种标志。

2、兼容的国防发展观(军事十经济—双向发展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相对和平的时期认识到,国防建设不仅是消耗巨资铸造而成的“利剑”,同时也是可以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新的科学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然后再转向民用,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

冷战结束后,一些发达国家都对原有的国防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在保证军队需要的前提下,把大量科研生产能力转向民用。

3、可持续的国防发展观(军事十经济十环境—全面发展型)。

随着社会的变迁,无论是传统的国防发展观,还是兼容的国防发展观,都必须发展军事工业,这必然会造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问题,英国《生态学家)杂志1991年第5期上发表了瑞士学者M〃芬格尔的题为(军方、民族国家与环境》一文,写道:“由于世界各国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6%是用于军事开支……因此世界环境污染的大约6%的比重可以归因于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军事部门”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军事部门可以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后,各种遏制生产危害性大的化学武器的人道主义战争法应运而生。

保护环境,反对战争,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核扩散。

保持有限的军事力量,维护世界和平,这已成为21世纪新的国防发展观。

(二)制定与<中日21世纪议程>相配套的工程面对我国的国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996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会议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利益所在。

中国军人重任在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1992年6月,李鹏总理率中同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包括全球《21世纪议程》在内的各项文件。

同年,国务院组织352个部门和机构。

涉及300多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的过程中,国防发展应当从宏观上制定一部与(中国21世纪议程)相适应的纲领,从而明确军队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为解决我国国防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制定新对策,开创一条国防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央军委历来十分重视环保工作。

早在1982年,就制定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和与条例相配套的《军队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8个规章。

1988年11月16日。

“全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同时还成立了“国防环境科学分会”。

这些机构的成立,培养了一批军队系统环境保护科研、监测、管理人员,加强了与地方的技术交流和协作,促进了军队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八五”期间,全军各部队共治理污染源1857项,累计治理率达80%:成片造林8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400万亩,在治理水上流失、改善小气候和保护动植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各部队先后参加治理白洋淀、淮河流域等国家重点环保工程。

许多部队还开展了生态营区试点,摸索废物综合利用、林业和养殖业良性循环的经验,一批生态营区己初具规模。

在“八五”期间,全军共有11家企业的环保工作受到国家表彰,涌现出58个环保先进集体,23 个清洁文明工厂。

全军官兵力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21 世纪国防发展的关键一把资源潜力转化力国防实力人口、资源、环境是国防潜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国防潜力是国防实力的基础,国防潜力经过动员和组织可以转化为国防实力。

国防潜力的持续发展对国防实力的增长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潜力,包括把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机制,以色列是个小国,它的人口、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都有限,但它的国防动员系统别具一格,平时只保留一支十几万人的小型精干、合成的常备军,但紧急情况下,却能通过完备有效的动员体制,在72小时内把军队扩充到五六十万。

以色列的这种国防模式,将成为21世纪国防发展的一种趋势。

把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国防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不失为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一条捷径。

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人口素质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以及铁路公路网的建立,输油管道的铺设,机场港口的建设,电讯设施的布局,仓库、医院的分布都要适当考虑到国防的应急需要。

三、邓小平国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21世纪中国国防建设的指南所谓国防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国防系统与社会各系统和各领域之间的一种依赖、互补、促进、融合的良性运行过程。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有关国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其中“社会全面进步论”、“国防发展基础沦”、“战略资源配臵论”是三块主要理论基石。

(一)社会全面进步论。

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种战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西方发展模式的否定,是人类经过惨痛的教训和痛苦思考后作出的共同选择。

人口膨胀、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等,这些与工业化同时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已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胁。

邓小平早已关注到这一点,因此,他一贯主张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又不能重复别人的老路。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倡导的改革是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的变革,他对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有全盘的了解,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

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