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墨子的生平
墨子,名翟,鲁人,也有人说是宋人。
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据推测约在孔子后,孟子前,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03年之间。
出身微贱,精于工技;自立学派。
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
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
“取实予名”和“三表法”
三、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2.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
3.墨子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
1.教育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2.教育内容:
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
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万事莫贵于义”
2.“言必信,行必果”
3.“志不强者智不达”
4.“合其志功而观”
(四)关于教学的主要原则
1.“叩则呜,不叩则亦鸣”
2.“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
3、“量力所至”与“务本约末”
4、“以名举实”与“察类明故”
(五)简评
墨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以后的第二个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他在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如他突破了“六艺”的范畴。
重视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务求实际和强力从事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理论逻辑思维的方法;“言必信、行必果”、“摩须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风格等等、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
第四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孟子(约BC372-289年),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人。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子思、孟子之学被称为思孟学派,后世统治者尊其为“亚圣”
二、论教育的作用
1、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
2、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
3.在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上: “求放心"
三、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提出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持志养气
(二)动心忍性
(三)存心养性
(四)反求诸己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他说:“心之富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一)深造自得
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二)盈科而进
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三)专心有恒
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教亦多术
教学因人而异,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五)简评: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豫时孙摩
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包括四个小的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
“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
“孙”是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
“摩”是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