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Data):是一些未经组织的事实、数字、文本、图像等的符号集合。
数据是客观的。
数据的另一个定义: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
同一个信息也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例如,同样是星期日,英文用“Sunday”表示。
2,信息(Information):广义地说,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传达出来的有意义的信号和消息。
狭义地说,信息是从数据中导出的知识,信息是主观的。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的知识,它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决策,或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数据是客观的,信息是主观的,信息和数据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相互转化。
4,现代信息技术:在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核心: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切与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应用等有关的各种技术
5,信息处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计算机直接或间接参与完成的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
6,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进行
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装置。
7,1937年英国数学家图灵(1912 -1954)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的模型。
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的五大部件,并用二进制替代十进制运算。
8,冯·诺依曼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两个基本能力:一是能够存储程序,二是能够自动地执行程序。
计算机是利用“存储器”(内存)来存放所要执行的程序的,而称之为CPU的部件可以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中的每一条指令,并加以分析和执行,直至完成全部指令任务为止。
9,埃尼克ENIAC: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创世,人类社会从此大步迈进了电脑时代
10,现代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电子管
第二代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
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百万~几百万次/秒;出现操作系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
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代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几百万~几亿次/秒)具有高集成度、高速度、高性能、大容量和低成本等优点。
在软件方面,系统软件功能完善,应用软件十分丰富。
11,计算机的应用
科学计算; 信息管理 ;过程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12,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模式
主机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浏览器/服务器
13,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程序存储和控制”原理表现在“集中顺序控制”方面的串行机制,这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性能的瓶颈。
限制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发展高速度持续下去。
研制基于新理论(非冯·诺依曼理论)的计算机成为计算机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巨型化指发展高速、大存储量和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以满足尖端科学的需要
中国超级计算机: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1号”、“银河2号”和“银河3号”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推出的“曙光1000”和“曙光200I”
14,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