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
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首先我想问一下你们,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刚开始工作的应届毕业生。
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没有公司领导和老员工的带领,他们不知道自己主动去做事。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呢?这就要归结到传统教育的弊端了。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差异。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的差异表现是教育观、知识观。
那么要列出具体的差异,首先我们搞清楚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不同的教育观念,就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质量观大相径庭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深浅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
这种质量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办学者、教学者、学习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使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
学生变得只是为了升学而读书。
高考大家都清楚是什么样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都顶着很大的压力想考上大学。
身边的老师、亲人也一直再身边施压,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对不起父母这么多年的培养,对不起老师这么多年的教育。
这样的一个“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是很有问题的,并不是说你不考上大学你就没有出路了,考上大学了你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了。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大学只上了六个月就辍学了,但他创建了苹果公司,成为了亿万富翁。
而大多数人还是以能不能考上大学作为一个学生是否能有出息,能成功作为一个唯一标准就是因为传统教育这么多年以来教育观的一个片面的认识。
现代教育观却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能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习条件和实践机会,增加对世界认识和理解,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更需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摒弃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主动与被动——学生主体性差异明显
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接受式教育,也可以说是“填鸭式教育”。
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只注重教师“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
教师照本宣科,传道授业,学生洗耳恭听,亦步亦趋。
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成了学习的受体,被动学习,学生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
像我们之前说的那些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踏上社会,进了公司企业,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干些什么,他们就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如何做,做些什么,他们习惯如此了。
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是这样的,他们很难很快的投入到工作中,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
自主、自觉式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不仅是在学校的学习上。
还有社会和家庭的教学中。
它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挖掘个人潜在能力,发展自己的潜在特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
三、个性与共性——教育价值观迥乎不同
传统教育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教学方法为集体授课,目标要求统一规范,考试评价答案标准统一,批量培养人才,只重视传授知识,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唯唯诺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代教育观重视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
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注意从学生兴趣出发,调动多方资源开设丰富课程,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机会,有利于个体的充分发展,也可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不主张儿童脱离社会去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和教学应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提倡儿童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
四、乐学和苦学——学习体验天壤之别
传统教育总是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沉重的书包、无边的题海让学生喘不过气来。
很多孩子抵触作业,经过一天的学习,放学回到家后还有大量的作业等着他们。
并且很多作业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我以前的老师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他老师给他布置的作业就是从1写到10000,这样的作业有什么意义?可能会锻炼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
但孩子肯定会对这种枯燥无味的作业形式感到反感。
他每天写几百,到最后他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只是机械的写数字。
像这种脱离社会实践的记诵式教育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还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现代教育观要求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和个性体验,多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
学生要学的主动、愉悦,富有创造性。
学生应该很少有繁重的家庭作业,课程采取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通过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体验,学生可获得更广博的知识、更全面的能力和更深刻的价值判断。
孩子也会更喜欢学习,更主动的接受学习,真正的做到学中乐,乐中学。
我们古代的教育哲人老子曾留下这样的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可惜我们的传统教育只继承了前面一半“授人以鱼”,通过接受与苦读、理解与识记的确得到了不少的“鱼”——知识,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渔”——自学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或许这才是立身之本,生命之源。
先哲的教育智慧,却都渗透了现代教育的玄机,就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