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与人格健康

积极心理学与人格健康


基因和早期环境相互作用 引起成年期抑郁
重 度 抑 郁 症 的 可 能 性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无虐待 可能虐待 严重虐待 短短 短长 长长
素质-应激模式:基因易感性
酗酒者
精神障碍
未成为酗酒者
酗酒
应激源: 过量饮酒
生活事件 (应激源) 基因易感性
素质:成为酗酒者 的基因倾向

替代性经验


言语劝导


生理状态

成功的信念



永远对自己抱有信心 喜欢自己、悦纳自己 能力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 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压力是进步的动力 专注自己的事 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
心理咨询名言
问题不是问题 如何面对才是问题
乔哈里窗口(Johari Window)



英勇、勇敢 坚持性、勤奋 正直、诚恳、真实 慈祥、慷慨 爱和被爱的能力 公民的职责、权力和 义务,忠诚、团队精 神
积极人格品质—2



公正、平等 领导的职责、权利和 义务 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审慎、小心、考虑周 到 适度和谦虚 对优秀和美丽的敬畏 和欣赏




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积极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

积极人格品质

自我决定、成熟防御机制、心理弹性、创造性
社会大系统:国家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社会 文化 学校、家庭环境

积极环境


积极人格品质



对世界的好奇 爱学习 创造性、创新性 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和 开放性思想 个人、社会和情感性智 力 大局观
心理弹性现象学描述

Emmy Werner(1982)报告了一项长达30年 的纵向研究,她的研究开始于1955年,她发 现,在700个多民族样本中有将近200个处于 危险状态,其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四个:

母亲预产期压力、贫穷、日常生活不稳定、父母亲 的心理健康问题。 Werner发现200个高危儿童中有72个尽管处境危 险但做得非常好。
自己没有好好复 平静,努力 习
换位思考图示一
换位思考图示二
案例1:咨询师使用挑战技术





萍对儿时在火车上被父亲责打的事件记忆犹新,甚至连当 时的期考分数都记得一清二楚,这是她心中难以解开的结, 我与她的谈话就此切入。 师:童年时一起坐火车的人,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生:不能。 师:那些人会永远记得一个小女孩在火车上被责骂这件事 吗? 生:不一定。 师:即使记得这件事,他们还能认出你吗? 生:可能认不出了。 师:那么你是不是应该一辈子为此抬不起头来呢? 生:……(无语思考)
非理性想法的特点

非此及彼(思维绝对化) 过度引伸(令人畏惧) 糟糕至极 完美主义
克服非理性信念策略

挑战非理性信念 建立理性信念 换位思考
ABC技术自助表
A诱发事件 B 信念(想法) C 结果:情绪、行为
这次数学考 试不及格
太难了,我的能 悲观、担心,放 力不行 弃
这次数学考 试不及格
生活事件, 个人史 心理社会因素
和症状有关的恐惧
疾病
遗传学
生物学功能
感染, 外伤, 炎症
(德国 Wolfgang Senf,2005)
基因对于应付应激的影响

Caspi(2003)的研究




对847名被试,从3岁起追踪23年,得到的结论: 两个长基因的个体比两个短基因的个体能够更好地 应付应激 短对偶基因者比长对偶基因者,在经历了至少4次应 激事件后,发生抑郁的可能性高出一倍 在短对偶基因者中,童年受到创伤和虐待的,比没有 受到虐待的,到成年后发生抑郁是可能性高出一倍以 上(63%比30%) 而长对偶基因者,童年时的应激经历与成年时抑郁发 生率没有显著相关(均为30%)

问题概念化

畏学、害怕考试、害怕留级、悲观厌世

个案特点

沉默寡言、循规蹈矩、敏感、严重自信不足
有多次失败体验(学习、体象烦恼) 三件关键事件打击 产生错误信念

诊断分析

案例1:走出自卑的阴影(续)

干预措施



建立平等、信任关系 挑战非理性信念:“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一个 成绩差的女孩”、“我是差生,别人看不起 我” 给以必要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技巧 家庭辅导
当代心理学的转向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 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 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 心如意。 ——(Seligman& Csikszentmihalyi,2000)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感激 希望、乐观、为将来 做好准备 精神追求、信念和信 仰 宽恕、仁慈 风趣、幽默 热情、激情、热心和 精力充沛
学生心智成长的基本假设
环境影响
社会文化 行为问题、学业问题、 青春期问题、人际紧张等
表层问题
学校教育
同伴影响 家庭 人格问题:自我认同、 生活态度、价值观、人生观
深层问题
心身医学:生物-心理-社会 模式
咨询师的分析

虽然她的问题很多,有学业问题也有人际关系 问题,同时也存在着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需求的 问题,但最困扰她的真正问题是青春期性心理 发展需求的问题,即同一性—角色混乱和亲 密—孤独的危机,因这危机的出现,在她的身 上出现了“移情”现象。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同一性的概念
案例3:害怕看电影的小女孩

问题概念化

影院恐惧的来源:银幕里有“魔鬼”

个案特点

学习成绩优秀,想象力丰富,胆小、害羞
案例3:辅导策略

“银幕后面有什么?”(改变错误认知) 正向情感体验“电视节目真好看” 系统脱敏:当如果出现的时候(想象、松弛训 练) 如果影院灯灭了,如果影院音乐响了,如果 银幕上出现画面了,如果银幕上出现恐怖画 面了


第一种情况,假定社会将要爆发一场灾难,预计要有 600人死于非命,现在有两种应付灾难方案可供选择: A方案可挽救200人;B方案600人都被挽救的可能性 为1/3,一个人都救不活的可能性为2/3。你倾向选 择哪个方案? 第二种情况,(背景情况同前)现在有两种应付灾难 方案可供选择:C方案400人将会死亡;D方案一个人 都不死亡的可能性为1/3,600人都死亡的可能性为 2/3。你倾向选择哪个方案?
什么叫自我效能

个体对自己能否在 一定水平上完成某 一活动所具有的能 力判断、信念或主 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Bandura,1986)
班杜拉 (1925~)社会学习 理论代表人物
为什么具有同等智力的人有不同的表 现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低 中 高 19.5 42 26 54 48 高效能 低效能 66

1998年1月塞里格曼主持艾库玛尔会议,确定了积极 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内容


狄纳(Diener)负责积极情感体验研究,以幸福感为中心 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负责积极人格研究 杰米森(Jamieson)负责积极社会系统研究



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塞里格曼提出了“积极 心理学”的概念和主张 2000年塞里格曼、西卡森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 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 2002年斯奈德和洛佩兹主编“积极心理学手册”

指个人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 的比较完善的意识。




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个 性的个体 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信心 表里同一,很少有双重人格
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确立



自己身体外貌的认同, 父母对自己的认同, 自己以往的成败经验, 自己现状的满意度, 环境条件的支持, 自己对未来的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 强调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


问题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 潜在能力的机会 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体验
对人的生理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性偏爱积极:社会心理学调查
有关早期学习的神经生理学研究神Βιβλιοθήκη 细胞中的突触数量变化
大脑接受的传递信息的结点是突触 婴儿期突触“产生过剩和选择性消失”现象 在随后的成长历程中,大脑突触逐步增加 经验的驱动和选择作用对于突触的增添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用进废退” 生活环境“丰富”的动物比生活环境“贫瘠”的更 聪明 学习改变了大脑的物质结构
二、积极自我意识辅导
自我认同 自我效能 认知调整
案例1:“我已经很努力了”(走出 自卑的阴影)

“我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了,成绩还是很差。而且学习 中遇到问题,我既不敢问同学,更不敢问老师。除了 一名留级生外,班上就数我成绩最差了,我真笨。我 不想上学,曾经出走过两次,但害怕爸妈责怪爷爷奶 奶,就又悄悄地回来了。我每天都担惊受怕,害怕测 验,害怕公布成绩,害怕别人因此更瞧不起我。现在 我更担心的是升不上初三怎么办。如果留级,我宁可 死去,这真是太丢脸了。人们都不喜欢我,连我爸对 我都很冷淡。像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还 不如跟着爷爷去呢。”
咨询师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