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xx届xx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发言材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xxxx董事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北国金秋绘美景,红叶笑迎八方客。

在这秋意浓浓的季节,国际、国内生物医药界的有关政府领导、科研专家、制药企业巨头聚首北京,参加本次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共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大计。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x集团八万余名员工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发展也同样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国。

发展生物医药,不仅代表了“低碳、环保”的国际潮流和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家经济形势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中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更是中国医药工业做强做大、崛起于世界医药之林的绝佳突破口。

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发展生物医药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的意义。

(一)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性朝阳产业。

全球医药产业逆境中继续保持增长。

2009年,尽管欧美国家普遍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但医药市场却表现良好,成为金融危机中的一大亮点,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为837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

未来5年,全球医药市场容量将会增长3000亿美元,到2014年达到110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8%。

(图表1略)生物技术药在世界医药产品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医药生物技术一直是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各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干细胞和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医药生物技术正在成为整个医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推动力。

2009年世界畅销药排名前十中,生物技术药品达到5个,占据了“半壁江山”。

前20位药品中,生物技术药品占到8席。

2009年FDA新批准上市的26 种新药中生物技术类药物共有7 种。

跨国巨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重心将逐步转向中国。

欧美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市场化较早,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在此情况下,2004-2009年亚洲/非洲/澳洲药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达13.9%,高出全球七个百分点。

随着“重磅炸弹”药物专利的到期,非专利药上市品种增多,新兴市场扩容和全球医药市场重新布局,未来的药品主战场将会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市场转移。

(09年全球主要药品市场销售及增长情况表,略)(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国家政策机遇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利好。

国家连续出台《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极大的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中央财政预算2009年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同时带动企业投资,推动1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其中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专项。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生物等七个产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

以生物医药为首的生物产业在我国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中国医药市场增长高于全球,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国际生物医药的重要市场,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际市场。

近15年来,中国市场复合增长率达16%,而全球仅为7%。

IMS预测2011年中国将成世界第三大制药市场。

2009年,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8.7%;主营业务收入9625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利润达千亿元,同比增长25.5%。

2009年,全国医药商业销售和效益出现大幅增长,实现商品销售净额4978.9亿元(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3421亿元),同比增长45.5%;利润总额64.4亿元(2008年利润总额40.2亿元),同比增长60.2%。

(2001-2009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情况图表,略)生物制药领域成为增速最快的子行业。

受萨斯、禽流感等疾病影响(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说,H1N1病毒产生变异,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地出现,由于病毒不断出现变异,人们需要每年接种新的疫苗。

),2009年,生物制药子领域增长迅速,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一千亿,增长率达24.7%,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140亿,增长率41.9%,高出全国近16个百分点。

我国医药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市场扩容加速。

2009年是我国医药政策年。

新医改最终方案、基本药物目录、新版医保目录、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及各项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同时随着新医改及其配套措施的逐步实施,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加大,医药卫生费用持续加快增长,人均卫生支出与人均用药水平快速提高,以及医保扩容、医保支付水平提高,将刺激医药消费需求增长,促使市场快速扩容。

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力推动和发展生物医药技术,是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持,各地纷纷上马生物制药项目,传统药企也纷纷加大对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使得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药企整体规模偏小,较为分散,研发力量薄弱,发展层次和水平不高。

据统计,国际医药企业15强在2006年的的平均研发投资金额为每年49.32亿美元,最少的也有21.4亿美元。

2009年,10强省市医药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共实现6845亿元和6527.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8.4%和67.8%的比重,产业集中度虽有提高,但医药百强的主营业务收入底线仅为10亿元,其中仅有5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大关。

由此可见,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仍然是比较分散的,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具备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实力,而大企业的产销规模往往又不够“大”,制约了企业在生物制药方面的投入,这使得我国企业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和国外企业相比显得实力不足。

(二)尽管国家制订了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宏观决策和政策,但具体的法律、制度以及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

比如,在人才培训、院企合作、新药利润市场保护等方面,我们还缺乏实际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投资项目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生物疫苗、生物诊断制剂、重组蛋白质类药物这三个子行业中。

而在基因治疗药物和生物芯片技术产业中,还缺乏有实力的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子行业未能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各省市在生物医药领域项目的批准建设、优惠政策方面不够统一、协调,各地都存在着不顾企业自身的实力规模和研发、市场化能力、一哄而上大建生物医药科技园、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国家和企业资源的浪费,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仿制药对市场冲击很大,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动力。

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往往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期长的特点。

我国自主开发的生物制药产品中,能够实现大规模市场化、获取客观经济效益的非常少,而国内仿制药品成本比较低,收效快,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

因此,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研发的意识和动力,更愿意去生产仿制药。

而国外,对新产品的市场保护极其严格,企业能从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中获取高额利润,并投入进行新的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四)生物医药产业缺乏高精尖的研究技术人才。

除了资金以外,我国更缺乏那种高精尖的生物医药研究人才。

据上海市人事局发布的《人才开发目录》显示,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当今上海13类人才紧缺的行业之一。

其中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工程、化学制药和中药研发的人才尤为稀少。

(上海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最集中的城市)(五)跨国医药企业一方面通过仿制药不断影响和控制我国医药工业的研发积极性和能力,一方面通过合资控股等方式不断抢占利润较丰厚的国内医药市场的中高端品种。

我们并不是反对国际医药资本和技术的进入,也并不反对市场竞争。

相对国际医药先进企业而言,我国医药工业整体停留在较低水平和层次上,行业缺乏以市场换技术为手段、以提升我国医药整体发展水平为目的的导向。

以高铁产业为例,我国谋划高速铁路产业不过几年时间,现在已跻身世界高铁强国行列,已开始向欧美以及亚非拉国家出口高铁技术。

我国高铁产业迅速发展的秘诀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医药工业为何不能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来学习、掌握国外新技术,培育、建立自主的研发体系和模式?众所周知,新产品的研发是生物医药乃至整个医药工业的生命,如果我们不掌握新产品的研发,掌握整套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和与此有关的核心知识产权,我们就只能永远被牵着鼻子走。

在未来高达一万亿美元的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超级大蛋糕中,留给我国医药企业的又能有多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当前,我国生物医药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企业面向未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国医药工业走出国门,与世界医药跨国巨头比肩竞争的唯一途径。

是时代赋予中国医药企业的重任。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高度的紧张感和危机感,立足长远、构思谋划,合理布局,国家、企业从各自层面加大对生物医药方面的投入,人才教育、研发机构、法规制度要跟上,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建立企业自主研发的优惠政策,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作为企业,我们要认真研究和了解国际生物医药界的最新动态和形势,把握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向,加大对生物医药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

生物医药是长线投资,企业经营决策者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过分看重眼前的得失,将生物医药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来看待。

要将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的互动合作,结合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的特点,适时引进专利药并及时推向市场;要不断从品牌、文化、机制、管理等各方面完善自己,提升企业市场的软实力,摸索和建立从医药产品研发到市场的一套完整的科研转化模式和运行机制。

女士们,先生们,振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能够大大提升国家实力、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企业界同心合力,需要各位企业家殚精竭虑的思考和苦干,需要科研工作者勤奋务实的研究探索,需要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断拼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