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义城完小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
阶段性小结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

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为此,在短暂的半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中,我校各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方面有较为明显的转变:
一、进一步更新课堂评价理念
1、教师主体服务意识增强了,教师能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思考。

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教师心中装有孩子,眼中有了孩子,能尊重孩子需要、尊重孩子、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主动表达。

3、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是主题实施的关键。

二、逐步构建了新的评价模式。

1、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高效课堂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
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不仅是一对一的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不仅是真实的人物来评价,还可以是虚拟的学习伙伴来评价,例如:马老师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做题闯关后屏幕上出现:“”祝贺你闯关成功!”的字样与喜欢的卡通形象等,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还当关注评价的客体,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与行为主体进行评价,还应关注群众性的即时评价,比如倾听者、协作者等。

2、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评价的形式不局限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老师的眼神、动作、手势、微笑等体态语言达到评价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引进第三者评价,比如学习伙伴的语言提示,比如电脑课件的动画效果,比如卡片评价、课堂表现记录卡等。

3、评价语言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变。

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最直接的工具,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给学生的评价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真心的、具体的,不能讲套话、空话、假话、大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说好话不等于绝对的鼓励,我们应当学会直面学生出现的错误,适度的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好——好在哪?棒——怎么棒?一定要具体,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更要让学生知道好的程度与努力的方向,千万不要让你含糊不清的笼统评价成为善意的谎言!这种新的评价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用“真实打动
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真诚引导学生”做到“真正的”“丰富而灵动的”“精彩的”“师生互动的”“激励性为主”的创新型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

4、评价效应从短效到长效的转变。

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一般都是瞬时评价、即兴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当前的行为表现,它所具有的效应也多是短期的,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受课堂的局限,而应当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一种学习成果与阶段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不孤立任何一种评价形式,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让课堂评价也发挥它的延迟效应,让课堂评价也成为学生一个基本信息,为学生的长效发展服务。

三、加快了教研步伐,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伴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积极实践,勤于反思,勤于动笔,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习作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推动着课题实验健康、有效地向前发展。

2016年12月2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