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污染成因及治理综述xxxxxx林业科技大学摘要:滇池作为云南省境内最大的一个淡水湖泊,曾经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滇西人民,孕育了无数滇西文化,尤其是春城昆明,一直以来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命脉。
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昆明市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源源不断的污水直接排入滇池,从而使这颗明亮的高原明珠渐渐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本文从滇池污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滇池污染成因及相应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xx污染成因治理综述1.前言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东西最宽处12.5km,平均水深4.4m,水面积300km2,库容12.9亿m3。
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1】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
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气候宜人的“春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城乡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向滇池排放的污水量也大幅度增加,加之滇池自然演替已进入衰老期,湖盆变浅,湖水滞留时间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富营养化速度加快,致使滇池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水质的恶化,不仅制约了昆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损害了昆明作为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的声誉,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滇池流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整治环境,治理滇池”,已成为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但治理滇池是一项十分复杂、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据2000年监测资料,在滇池流域污染物产生量中,生活源和面源占绝对多数【2】,可见生活源和面源营养性污染物在滇池营养化所起的作用,因此在治理点源污染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生活源和面源污染源的综合治理。
2.xx污染现状滇池污染已经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话题。
为了净化滇池水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和云南省已经投入超过40亿元经费来治理滇池污染。
这些来自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拨款以及世界银行的贷款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滇池环境的恶化,但未完全消除滇池污染。
目前,滇池仍属5类重污染湖泊。
最近一些年来滇池污染非常严重,国务院把滇池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水体污染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
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置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滇池有20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
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入金沙江。
滇池现在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千米,整个流域都在昆明市管辖范围内,是昆明市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滇池也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主要功能是观光旅游、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动植物保护区等。
滇池的历史大约有340万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滇池的水位逐年下降,湖水逐渐变浅,从过去的150年内水面面积由500平方千米缩小至297平方千米。
滇池长期以来一直是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来源,但由于滇池地处昆明市区下游,从而不幸成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地。
滇池水质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
2007年滇池外海水质均为劣五类水质,水质污染【3】已十分严重。
3.xx污染成因3.1xx水体环境及自然演变滇池由陷落构造形成,按湖泊的产生发展规律,目前处在湖底升高,湖盆变浅,湖面缩小的老年阶段,老化速度很快【4】。
于此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5】致使滇池老化与其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如表1)、植被覆盖率、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表1 1987年、2002年滇池流域水土流失变化Table1 Change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Dianchi from 1987 to 2002水土流失强度微度轻度xx强度1987年面积/km2383.12513.671561.93457.15比重/% 13.117.653.415.62002年面积/km2 350.70517.52023.0026.74比重/% 12.017.769.30.9绝对面积变化/km2-32.423.83461.07-430.41相对面积变化/%-8.460.7529.52-94.15据统计,电话此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从1953年的59%下降到1983年的16.5%,平均每年下降0.32%【6】.湖面水生植被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占滇池水面积的9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8%,生物量由过去的1363.1g/m2(鲜重)下降到136.7g/m2【7】。
余国营【8】等于2000年通过全面调查滇池水生植物,并同20世纪50年代做了对比,发现滇池水生植被面积大大缩小,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由100多种下降到15种),耐污植物增加,浮游植物异常增殖,水华大面积发生。
3.2滇池水污染源滇池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和对湖区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直接威胁着滇池水体的水质;是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
湖区周边有大量的农业耕地和养殖场。
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
这些面源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加剧了滇池污染的程度。
滇池流域有3.2万hm2农田,花卉作为云南省的特色经济产业,种植面积也有很大规模,复种指数高,施肥量大,大量未吸收、未降解化肥随回归水和雨水冲刷进入沟渠和湖泊;流域内农村每年还产生大量周体废物和废水。
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河道。
滇池地处磷矿区,大量磷质不可避免地进入滇池水体。
这也是造成滇池水质富营养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9】。
除了外源污染(伴生于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入湖污染物沉降和积累)之外,内源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由于滇池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湖底被一层厚厚的底泥所覆盖.它所含有的腐殖质和有机质也成为了水体的污染源之一。
据研究滇池底泥仅0.3m深范围内所含的磷就达187446t,是水体中所含磷的500倍【10】。
因此当水体中氮磷浓度下降的时候,底泥中的氮磷就会自发向水体中释放出来,成为了新的污染源。
3.3水体水质恶化成因3.3.1人口大幅增长与水资源紧缺近年来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去云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大幅增加。
加上昆明城市发展迅速,大量省内外人到昆明发展和居住,由此昆明市人口猛增。
外来人口已占昆明市总人口的54%,滇池流域常住人口300多万,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从而造成流入滇池的污水逐年增加,3给滇池治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滇池是一个半封闭型湖泊,年蒸发量4.55×108m,没有大江河补给水源,主要靠降水补给,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区。
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900立方米/人,降到目前的250立方米/人,分别为世界、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和。
与此同时,地处滇池流域的昆明市水资源浪费惊人。
滇池流域雨季集中在每年5~10月份,因为经常下大雨和暴雨,每一场大雨将地面上的污水和污物全部带入滇池,加重滇池的污染,而滇池又在昆明城区下游,所有的污水都流入滇池。
3.3.2污染类型多样,污染严重滇池的污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因: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
其中,生活污染是滇池水污染的“大头”,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55%。
滇池污染最严重的是农田化肥流失和农村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由于滇池附近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有一部分农作物不能吸收的化肥流入滇池,再加上城乡结合部、滇池附近的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农作物秸杆形成固体废弃物倒入滇池以及水土流失等因素,这种污染每年都在增加。
由于滇池水流缓慢,出水口在其西南部海口,而滇池重污水在北部,北部污水流到出水口大约需要4年的时间,如此缓慢的时间,使得大量有害物质沉积到湖底,再次污染滇池。
3.3.3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乡镇企业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解放初期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曾经一度达到55%,由于人为的破坏,森林植被迅速减少,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而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36.8%。
现在昆明市已投入资金714万余元,组织实施了滇池面山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扶育0.5万亩。
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目前已经达到50.6%,流域生态环境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
滇池流域内共有7000多家乡镇企业,由于乡镇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一般无污水处理设施,排放的废水多积聚在乡下田地中,一下大雨便污染周围环境,并对滇池造成污染【11】。
4.滇池治理方案分析针对滇池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可根据不同的成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进行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
4.1增加区域水资源总量,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并保证其生态环境用水滇池流域匮乏的水资源,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严重挤占了水域的生态环境用水,致使河湖均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也是滇池水污染异常严重并难于治理的重要原因。
因此,增加区域水资源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从外流域调水(如“滇中调水”)进入滇池,不仅可增加滇池流域的水资源总量,解决目前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可适当提供湖泊与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促使其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滇池水资源总量的增加,可改善现有的水流条件,增加出湖水量,恢复滇池作为吞吐性湖泊的水流特征,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有利于改善滇池污染物质进出不平衡的现状,有利于滇池水质朝逐步改善的方向发展。
4.2以水环境容量为目标,对滇池入湖河流实施总量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排入滇池的污染物量超过了滇池水环境承载能力,这是滇池水污染最主要的原因。
加之湖泊水流不畅,人湖污染物大量溶解并沉积于底泥,进出湖物质量不平衡,从而加剧了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的发生。
因此,减少入湖污染物量是治理滇池水污染问题的关键。
根据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中的滇池水功能分区及2030年滇池水体总体达到Ⅲ类水质保护目标的要求,以2030年滇池水质保护目标作为控制目标,模拟计算滇池的水环境容量及滇池各人湖河流的纳污能力,实施对滇池各入湖河流输入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其中将内源作为入湖污染负荷部分进行总量控制【12】。
4.3加强水污染治理,阻止污水入湖水污染治理,其污染源头控制是根本,人湖湖滨带建设减少污水人湖等末端治理是补充,并以水环境容量作为其水污染治理后入湖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