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快乐岛>>有感
——中外音乐欣赏论文通过这一次中外音乐鉴赏的选修课,进一步了解音乐。
我觉得音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自己没有学习和钻研音乐的经验,但在生活中却常常被音乐征服。
虽然明白老师所说的那种戴着耳机听音乐有时不一定真的在欣赏音乐,但有时觉得听音乐是一种放松自己,思考人生的方式。
虽然几次选修课无法把博大精深的音乐完全囊括,但我却体验到除却当今流行乐其他音乐的美妙。
接下来先写下关于课上一些歌曲的感想。
有点小遗憾是没能听到老师手机里阉伶歌手的曲子,我上网搜了下也没找到。
惊讶的是原来电影《第五元素》那首流传度极高的插曲《The Diva Dance》中女高音的部分模仿的是阉伶歌手的唱法。
利用如今便利的网络,了解到盛行于17、18世纪的世界上曾出现的最美
的声音。
虽然有些遗憾由于科技的限制,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但也为后来摆脱阉割痛苦的人们感到庆幸。
这次论文内容我选择欣赏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快乐岛》。
1、了解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老师在课上曾播放过的印象派的代表作),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2、音乐特色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
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
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
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
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印象主义:建立在色彩,运动和暗示之上,这其实是印象主义艺术的共征。
而印象主义者多为法国人。
他们认为,纯粹的艺术想象力比描写真实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
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为德彪西和拉威尔。
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3、关于《快乐岛》(L'isle Joyeuse)
《快乐岛》(《欢乐岛》)并不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但我却很喜欢她的音乐所创造的气氛以及背后隐藏的情感。
《快乐岛》这个标题是德彪西对法国罗浮宫中法国画家华特(1684~1721)的名画《乘船赴西德尔岛》引起的想像而取的。
在克里特岛西北的西德尔岛,是古代希腊爱的女神“维纳斯岛”,情人们都向往于此岛。
这首乐曲以这种幻想,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全曲充满了爱的欢乐。
这首曲子开端是起航,各种欢快跳动的音符表现了起航前天气的晴朗,人们心情的激动和愉快。
曲子的开端节奏自由自在地在跃动中变化,其音色有多样性的幻想,富于变化的音的组合所产生的音响如魔术一般。
装饰音及节奏急速的变化、速度的巧妙运用等给乐曲增加了多种色彩。
但大海是高深莫测的,随后在航行中遇到了海浪等一些艰难险阻,但向往到达目的地西德尔岛、不畏艰难险阻的心情又用部分欢快的旋律表现。
这时音色没有开端那么多变,节奏也放慢下来,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曲子的最后到达西德尔岛,看见岛上欢迎的
人们,犹如苦尽甘来,迎接光明。
这时钢琴又宛如小号般,有力且坚定。
人们的欢呼,向往自由的信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4、感悟《快乐岛》
欣赏音乐分为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联想的欣赏以及理智的欣赏。
第一次接触这首《快乐岛》是在日剧《交响情人梦》,在听觉上,多变的音色给予我新鲜的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后来利用的课余的时间了解了作曲家德彪西所处的时代、及其其他作品的风格。
在了解这首曲子的背景下,再聆听这首曲子,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产生了许多联想:关于大海的浩瀚多变;关于人们向往自由的强烈渴望;关于热恋中的情人之间的情感。
我觉得我还没办法上升到理智的欣赏这一步,只是感觉这首乐曲有梦幻的气息,并且把钢琴的技巧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全曲充满了爱的欢乐以及远行的渴望和勇气。
以上是我关于《快乐岛》这首乐曲的欣赏和见解。
由于自己缺乏对音乐的一些专业知识,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由衷感谢老师这半个学期起来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