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证技术学第一章物证技术学导论一、证据的分类1.法定分类(1)物证(2)书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被害人陈述(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7)当事人陈述(8)鉴定结论(9)勘验、检查笔录2.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1)言词证据:口头证言,书面证言(2)实物证据·实在证据:案件中“实实在在的东西”·示意证据(复制件):不是真实的原物,而是对法官的一种辅助性视觉材料,有时是视听资料二、物证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依法收集的,与案件有联系的,能以其外形特征及所载字迹、符号、图像、声纹特征证明其与受审查的人、事、物、时、空存在联系,从而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物质性客体。
2.物质交换原理:埃德蒙•洛卡尔(Edmond locard):“每一次接触都会留下痕迹”。
每一名罪犯都会把某种东西带到犯罪现场,也会把某种东西带离犯罪现场。
3.物证双联论三、物证的分类1.通用分类法(1)物品物证(2)化学物证(微量、痕量物证)(3)生物物证(4)痕迹物证(5)文书物证(6)音像物证2.按存在形式分类(1)瞬间型物证:以短暂的形式存在,很容易消失或转变。
例如:气味、温度、痕迹和压迹、特征、湿度(2)图纹型物证:产生于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常以印痕、压痕、纹迹、标记裂痕等形式存在。
例如:血溅图案、玻璃裂痕形状、火燃烧图形、家具位置图、子弹、弹道的痕迹、足迹、痕迹的图案、轮胎或刹车时的痕迹、衣物或物品的痕迹图纹、火药残余物的形状、材料被破坏的痕迹、身体位置(3)条件型物证:由特定的事件或行为产生的。
如果没有认真仔细的记录,这种证据很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可以消失。
光、烟、火、位置(地点)、交通工具、尸体(4)转移型物证:可以由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接触产生。
(物质交换原理)3.按犯罪形式分类(1)杀人证据(2)盗窃证据(3)抢劫证据(4)强奸证据4.按物质类别分类(1)金属类(2)玻璃类(3)塑料类5.按证据的一般性质分类(1)物理(火器、工具、枪械)(2)化学(纤维、化学品、火药)(3)生物(血液、精液、毛发、组织)6.按证据物理形态分类7.按待解决的问题分类8.按产生证据的方式分类9.按证据的特殊类型分类四、物证的特征1.关联性(双联性):案件事实——物证——受审查的事实2.不可替代性:不可用任何其他同类客体替换,否则双联性便遭到致命的破坏3.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等待有专门知识的人对其进行识别、提取和使用4.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提取使用不能离开科学技术五、物证技术学概述1.概念:物证技术学(Physical Evidence Technology),研究物证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物证技术学是研究物证的识别、比较、种属认定和同一认定的科学。
2.研究的对象:物证(1)痕迹物证:指纹、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车辆痕迹(2)文书物证(3)化学物证:纤维、玻璃、土壤、爆炸残留物(4)生物物证:体液、分泌液、毛发(5)音像证据3.研究的目标:(1)识别(recognition):发现、提取、包装、保存(2)比较:与已知标准(marker)进行比较。
定性、定量(3)种属认定(identification)(4)同一认定(individualization)4.研究的方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例如:观察法、物理、化学、生物学、仪器分析法5.研究的使命:为办案人员查明案情而研究发现物证、记录物证、提取物证和鉴定物证的科学方法。
(1)以物证为研究对象(2)技术与法律双重性质(3)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与法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六、物证技术学简史1.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2.20世纪初传入中国3.50年代初迅猛发展4.文革彻底破坏——片面依靠群众5.11届三中全会后恢复(80年代中期分离,1985年创立学科,本科及硕士、自学考试)6.1998年国务院提出“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改革”、公安部刑侦队伍的技术化、学术界正在筹备全国性学会七、物证技术学的体系1.基本理论(1)种属认定(2)同一认定2.基础技术(1)物证摄影技术(2)显微镜技术(3)光谱技术(4)色谱和质谱技术(5)电泳技术3.主要内容(1)痕迹物证检验/鉴定技术(2)文书物证检验/鉴定技术(3)化学物证检验/鉴定技术(4)生物物证检验/鉴定技术(5)音像物证检验/鉴定技术八、物证技术学同邻近学科的关系1.同证据法学、证据调查学的关系2.同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等部门法学的关系3.同侦查学的关系4.同法医学的关系5.同自然科学的关系第二章同一认定与种属认定一、同一认定1.同一认定的概念:通过比较特征反映体以确定两种(以上)的特征反映体是否源自同一客体的一种方法。
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通过对被寻找客体的特征反映体与受审查客体的特征反映体进行比较检验,确定被寻找客体与受审查客体是否同一的科学活动。
(1)“同一”:被认定的对象是否源自同一个客体。
是客体自身与自身的等同。
不是指一个客体与另一个客体相同或相似。
(2)特征反映体:来源于客体、能如实反映客体特征并能被人感知和认识的实体。
·是特征组合·有的特征反映体只与唯一的客体相对应,例如:指纹、DNA(同一认定);有的对应多个客体,例如:ABO血型(种属认定)2.同一认定的模式(1)完整体同一认定罪犯=======?======犯罪嫌疑人(被寻找客体)(受审查客体)被认定同一客体││││犯罪现场的指纹——————犯罪嫌疑人捺印的指纹(物证、检材)(样本)特征反映体、供认定同一客体(2)分离体的同一认定分离体同一认定:是指几个分离体是否原属于同一整体,不是指几个分离体是否同一。
A=======?=======A’(凶器)(缺刃的菜刀)B(物证,金属碎片)3.同一认定的理论基础(同一认定理论的前提假设)(1)世界上每个客体都是独特的;(2)任何客体都可以发现相应的特征反映体来表征其独特性;(3)源自同一客体的特征反映体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
4.同一认定的条件(1)特定性:特征反映体的特定性·概率问题:特征反映体之间(物证和样本)特征组合相同的概率如此之低,以至于世界上没有两个客体的特征反映体具有这些特征组合。
·特征组合的特定性的决定因素-特征的数量:特征的数量与该特征组合的特定性成正比,即与该特征组合出现重复的可能性成反比。
-特征的质量:是指特征出现的频率的高低。
特征的质量=特征x的总数/被认定同一客体的总数(同类客体的数量)。
例如,斗形纹的出现频率(50%)=斗形纹的总数250/人的总数500(随机抽样)(2)稳定性:客体特征组合在进行同一认定的必要时间内保持基本不变的属性。
(3)反映性:客体的特定性只能通过自身属性、特征得到反映,这种反映可以被人的感官、仪器、人脑感知和认识。
客体属性、特征反映的深度广度,取决于科技进步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5.同一认定的种类(1)按同一认定客体来源分类·人身同一认定:由痕到人,笔迹、DNA、血型·物体同一认定:由痕到物(2)按供同一认定客体(特征反映体)的检验依据分类·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大小、外形、表面结构等,(痕迹)·根据人动作习惯特征:步法、笔迹等·根据特征反映体的化学或生物学特性:化学结构、血型、DNA分型等·根据整体物分离特征:同质整体—断茬特征;异质整体—嵌压特征·根据人体(物体)气味、声纹二、种属认定1.种属认定的概念: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依据特征反映体的特征组合推断被寻找客体的种类属性或者依据特征反映体的特征组合对先后出现的客体的种类是否相同作出判断的科学活动。
例如:轮胎痕迹——车辆的种类,工具撬压痕迹——作案工具的种类2.种属认定与同一认定的关系(1)客体之间十分相似,但相似的概率达不到确定唯一性的程度时,即为种属认定。
如果客体之间相似的概率低到可以确定唯一的程度,即为同一认定。
(2)种属认定是同一认定的前提(3)同一认定与种属认定可以相互转化三、同一认定与种属认定的基本步骤准备:案件、检材的基本情况;比对样本基本情况;准备必要的仪器1.分别检验(1)从客体来说,先检验物证,后检验样本。
(2)从客体特征来说,先检验一般特征,后检验细节特征。
·一般特征:同类客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说明客体总体特点的特征。
·细节特征:客体局部的细小特征。
·特征来源: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修理过程中形成的。
2.比较检验(1)目的:确定被寻找客体和受审查客体存在哪些符合点和差异点。
(2)方法:特征对照法;特征接合法;特征重叠法。
3.综合评断:先差异点,后符合点(1)差异点的评断·本质差异:来源于两个不同客体的特征反映体之间的差异。
·非本质差异:同一客体的特征反映体之间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差异点。
-形成条件不同而导致的特征变化-提取方法不当而导致特征的变化-客体本身发生变化-犯罪分子故意伪装而使特征发生变化(2)符合点的评断·目的:作为一个总体是否可能在其他客体上重复出现,是否可以作为肯定同一的依据。
·符合点的质量-特征的类型:一般特征;细节特征-特征出现的频率:鉴定人的经验和典型调查·符合点的数量4.作出结论(1)肯定同一(2)否定同一(3)无结论第三章指纹检验第一节痕迹检验概述·痕迹与痕迹检验的概念·痕迹的分类·痕迹的形成因素·痕迹检验的程序和方法一、痕迹与痕迹检验的概念1.痕迹:事物运动遗留下来的印象或形象。
2.犯罪痕迹:由于犯罪行为遗留下来的印象或形象。
(1)广义的痕迹:由于犯罪行为引发的一切变异而遗留下来的印象或形象。
(2)狭义的痕迹:由于犯罪行为使造痕体与承痕体产生接触作用或分离作用,在作用部位上出现的形象反映。
又称形象痕迹3.痕迹检验(1)概念:指运用痕迹检验学的理论和方法检验案件中的痕迹,确定痕迹与案件、一定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一种物证技术工作。
(2)对象:手印(指纹和掌纹)、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其他二、痕迹的分类1.依形成痕迹时承痕体接触面发生变化的情况分类(1)立体痕迹:造痕体的硬度大于承痕体的硬度,承痕体有一定的可塑性。
(2)平面痕迹:形成印迹时承受体表面本身未发生凹凸变化的痕迹。
包括有色平面痕迹与无色平面痕迹(加层平面痕迹与减层平面痕迹)2.依造痕体的类型分类(1)人体痕迹:手印、足迹、其他(齿痕、唇纹、耳纹)(2)器械、物件痕迹:枪弹痕迹、车轮痕迹、工具痕迹(3)动物痕迹3.依痕迹反映的不同性质特征分类(1)反映造痕体接触部位外表特征的痕迹:立体痕迹与平面痕迹(2)反映步法特征的痕迹:足迹中的步幅、步态特征的痕迹(3)反映手法特征的痕迹:不同缝纫习惯的针脚性质特征、缝补特征等(4)反映整体分离特征的痕迹:分离面的凹凸结构及其对应关系;分离缘的形态及其吻合部位三、痕迹的形成因素1.造痕体(造型客体):指留下痕迹的人、动物或物体。